文档介绍:战地上空的蜻蜓提到轻型飞机,我们最容易联想到的无疑是热闹的航空嘉年华会,各种外形迥异的轻型飞机在低空上下翻飞,尽显自由奔放的美感。可战争似乎不肯放过任何可以为之利用的事物,很多国家也长期致力于将轻型飞机投入战争行动的研究工作,并尝试着研制军用轻型飞机。2014年6月,在巴黎萨托利举办的2014欧洲国际防务展上,法国展示了新型军用轻型飞机,让这一沉寂很久的机型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从主力到另类飞机或许是20世纪人类在交通方面做出的最有影响力的发明,这种“会飞的机器”问世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于是,尚未成熟的新玩意儿也很快就被加装武器送上战场,被后世称为“杂色天空大对决”的一战空战时代随即来临。如果按照现在的标准,一战中的大多数战斗机也就是加装了机枪的轻型飞机。在二十多年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轻型飞机则扮演着为各型火炮(包括地炮和舰炮)提供观测、校射的任务,也是一些高级军政长官视察前线时乘坐的通勤飞机。而到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轻型飞机的任务进一步扩展,从炮兵观测发展到引导航空兵火力对前线目标(尤其是运动目标和隐显目标)实施打击。越战后期,美国洛克希德还研制了具有一定静音效果的轻型前沿空中管制(FAC)飞机――YO-3A战场侦察机。这种轻巧的小飞机可以使用五叶螺旋桨,使其在空中飞行时的噪音远低于同时代的多数飞机,降低其在前线上空飞行时被发现的几率。不过,YO-3A还没来得及投入战场,越战就结束了。此外,洛克希德公司还曾试制了一种用超轻型滑翔机改造而成的X-26B侦察机,并在越南战场上空执行了若干次飞行任务。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海军也曾经对乔治?佩雷拉公司研制的一种超轻型水上飞机颇有兴趣,希望将其改造成为执行濒海区巡逻任务的水上飞机,并赋予其X-28A的名称,该机总重量仅有410千克。当然,X-28A是一种很“短命”的验证机,项目从开始到结束只有一年零两个月。游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在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时间里,虽然时不时会有一些关于论述轻型飞机在军事方面有多少“潜力”的文章刊登在各种媒介上,但在实际应用领域,轻型飞机主要是作为初级教练机和军用通勤飞机,被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空军所采用。当然,在一些第三世界国家,轻型飞机也是有着不小的象征意义的,因为它们往往是那些后起国家独立研制的第一种固定翼飞机。轻型飞机的研制比较简单:气动外形方面有现成的参考对象,因为尺寸小且速度低,并不一定要进行很周全的风洞测试,用缩比例模型试飞替代也能获得堪用的技术参数;动力可以采用活塞发动机,这是世界上最容易获得也最容易制造的发动机了;座舱仪表能多想到一些就多装一些上去;弹射座椅也不是标配,不装也没有关系。说到底,在密闭座舱和可收放式起落架都不是必须的前提下,只要飞机能稳定、可靠地飞行且外形不至于像莱特兄弟的作品那样过于“山寨”,这第一步就算大功告成。因为初级教练机的基本任务就是让飞行员知道“驾驶飞机的感觉是怎样的”就可以了,所以很多初级教练机和轻型运动飞机中比较高档的型号没有什么区别。即使是美国空军和海军陆战队,也采购过一些塞斯纳172轻型飞机作为初级教练机使用。轻型飞机在各国空军中的另一个角色是通勤飞机。有些外军比较看重将轻型螺旋桨飞机作为通勤飞机使用,认为这类轻型飞机可以在野战机场方便地起降,运送重要文件和机要人员,有时也作为军政高官视察前线部队的座机使用。美国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