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孟子》二章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教学目的:
⒈理解作者、作品。
⒉掌握句子节奏。
⒊理解疏通文段。
⒋理清课文思路,理解文章中心论点及主旨句
⒌背诵课文.
⒍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的道理《孟子》二章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教学目的:
⒈理解作者、作品。
⒉掌握句子节奏。
⒊理解疏通文段。
⒋理清课文思路,理解文章中心论点及主旨句
⒌背诵课文.
⒍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的道理。
教学重点:
⒈积累文言词语。
⒉背诵课文。
⒊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论证方法。
教学准备
⒈学生课前预习.
⒉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
朗读、自学、点拨、引导、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理解作者、作品
关于孟子的常识。
孟子:名轲,字子舆,、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和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剧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魏、宋、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和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有《孟子》 (现存七篇)一书传世。(精品文档请下载)
关于《孟子》一书。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有7篇,261章,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哲学主张及伦理教育思想.《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世散文的开展有很大影响(精品文档请下载)
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节奏。
听课文录音。
学生齐读课文(老师点拨).
老师强调句子节奏:
如“城/非不高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学生再读课文。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不理解处打“?”,提问.
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前后学生可以讨论),老师巡视,理解情况。
有问题的学生提问,老师引导学生答复。
老师提问:
关键字词:道、人和、委而去之、域民、亲戚、畔、有不战
请学生分段翻译课文,错误处老师引导指正。
学生集体朗读译文.
理清文章构造思路
引导、讨论
⑴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么提出来的?
(明确)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开头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这个中心论点是通过比较,运用层递句,意思一层比一层深化,最后把重点落在“人和”上的。(精品文档请下载)
⑵提出中心论点后,文章是怎样论证的?
(明确)用攻和守两个战例分别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和“地利不如人和”.在否认了“天时”“地利”之后,再正面阐发自己的“人和”最为重要的主张。(精品文档请下载)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
答:归纳了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首先,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阐述的根底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表达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
“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而是中心论点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精品文档请下载)
师生共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