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 居住小区模式的原型和背景 功能主义等级化城市组织结构
18 世纪下半叶爆发的工业革命引发了城市形态的重大变革,人口向城市大规
模聚集,城市的迅速膨胀打破了传统城市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格局。城市
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片位过分注重功能,注重公共交通与居住的分离,注重空间
组织的秩序和空间结构的明晰与条理性,试图以良好的形体环境重塑人的社会
生活。应该看到,在从邻里单位理念上发展起来的小区模式中,屈从于汽车交
通的需要,以公共设施服务及其半径限定居住人口规模的方法把居住空间的主
体人置于从属的地位,忽视空间规模及范围与人的认知和控制能力之间的关系,
人不得不屈从于物质环境。小区模式等级化的组织结构,把居住空间机械地分
解为住宅、道路、服务设施、绿地等一系列子系统,道路宽度、绿地大小、服
务设施规模,根据等级层层分解、逐级缩小,从而将各个子系统分解成的等级
化的树形结构(与克。亚历山大在《城市并非树形》中描述的结构类似),这
种树形结构排除了居住、交通、休闲、服务等空间的综合交叉,无法与居民生
活的多元性和多样性所具有的网络化结构相符合,泯灭了物质形态与社会网络、
人文关系间的对应。小区模式所采用的先验结构,不论是“小区-组团-院的
组织结构”还是“小区-院落”的二级结构,它们既定的结构和自上而下的规
划方法使居住小区在形体环境和规模彼此相似的同时,失去了不同居住小区与
各种类型居住人群之间应有的差异。从本质上讲,以邻里单位为原型的小区模
式忽视了人对居住空间的主体性,单纯注重物质形体美学及其物质形体的功能
结构。因此当物质环境得以完善、再进而追求居住空间的精神层次内涵的时候,
小区模式就明显地表现出先天不足,难怪在现有居住小区中,人们享受物质环
境日益完善的同时,感慨精神生活的贫瘠,居民对所居住的空间缺乏认同,居
民间缺乏交往,人际关系冷漠。
邻里单位模式及以之为原型的小区模式,都是在住宅匮乏、需要大量建设的
背景下形成并成熟的,以最短的时间、最简化的形式、最易掌握的操作方法塑
造最优化的形式,是这一背景下的必然结果。小区模式简化了居住空间的组织
要素,抽取了组织结构中最有效的表象成分,而忽略或舍弃了与人的居住生活
对应的含混复杂的内在机理,在大量住宅建设时这一作法的效果是很明显的。
但当社会从满足量的需求发展转变为提高质的水平时,这种简化所带来的种种
弊端就鲜明地显现出来,因此 1960 年代以来西方学者不断反思功能主义城市规
划理论以及在这一理论背景下产生的诸多理念,并进而倡导以社区理论取代邻
里单位模式作为居住空间塑造的理论依据。在我国大城市居住空间组织方式需
要质的飞跃时,借鉴社区理论从根本上改变居住空间规划的小区模式,使之从物质决定论向以人为本回归,其必要性和迫切性都是不言而喻的。 西方居住空
间构建模式的发展
1960 年代以后,战后新建的大量城市新区其功能分区、等级化的组织结构所
带来的生活、就业、文化、娱乐、心理等方面的问题逐步出现,现代主义城市
规划思想所倡导的功能化等级性的城市组织结构遭到不断的怀疑和挑战。人们
重新品评传统的城市空间及其网络结构,开始反对城市功能分区、低密度分散
等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