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1
文档名称:

细菌耐药性.ppt

格式:ppt   大小:5,573KB   页数:4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细菌耐药性.ppt

上传人:文库新人 2022/2/11 文件大小:5.44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细菌耐药性.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细菌耐药性
第1页,本讲稿共41页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第2页,本讲稿共41页
一、抗菌药物概念
(antibacterial agents)
指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

抗生素可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作用部位及作用时段各不相同。
结果细菌蛋白质合成受到干扰。
30S亚基抑制药
第14页,本讲稿共41页
(DNA/RNA)合成
喹诺***类:作用于DNA回旋酶,抑制细菌繁殖。
利福平(RFP):与依赖DNA的RNA多聚酶结
合,抑制mRNA的转录。
磺***类药物:与对氨基苯甲酸(PABA)的化
学结构相似,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使二
氢叶酸合成减少,影响核酸的合成,抑制
细菌繁殖。
抗生素可通过影响细菌核酸合成发挥抗菌作用。
第15页,本讲稿共41页
影响叶酸代谢
(TMP)
TMP与磺***药合用(复方新诺明)有协同作用
第16页,本讲稿共41页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总结图示
第17页,本讲稿共41页
第二节 细菌的耐药机制
一、细菌耐药性的概念及其来源
二、细菌耐药性的遗传机制
三、细菌耐药性的生化机制
四、细菌耐药性的防治原则
第18页,本讲稿共41页
一、细菌耐药性的概念及其来源
细菌耐药性(drug resistance)
亦称抗药性,是指细菌对某抗菌药物(抗生素或消毒剂)的相对抵抗性。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或消失的现象。
细菌耐药性的来源
非遗传性来源的耐药性:表型改变
遗传性来源的耐药性:
第19页,本讲稿共41页
Some of antibiotic-resistant bacteria
M. tuberculolsis
E. coli
P. aeruginosa
S. dysenteriae
S. pneumoniae
H. influenzae
N. gonorrhoeae
E. faecalis
Acinetobacter
S. aureaus
第20页,本讲稿共41页
抗菌药物的作用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
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
第21页,本讲稿共41页
遗传学上把细菌耐药性分为固有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
(一)固有耐药(intrinsic resistance)
固有耐药性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的天然不敏感。固有耐药性细菌称为天然耐药性细菌,其耐药基因来自亲代,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而代代相传的耐药性,存在于其染色体上,具有种属特异性。如肠道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固有耐药性始终如一并可预测。
二、细菌耐药性的遗传机制
第22页,本讲稿共41页
获得耐药性指细菌DNA的改变导致其获得耐药性表型。耐药性细菌的耐药基因来源于基因突变或获得新基因,作用方式为接合、转导或转化。可发生于染色体DNA、质粒、转座子等结构基因,也可发生于某些调节基因。
在原先对药物敏感的细菌群体中出现了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这是获得耐药性与固有耐药性的重要区别。
(二)获得耐药(acquired resistance)

第23页,本讲稿共41页
获得耐药性大多由质粒介导,但亦可由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如金葡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影响获得耐药性发生率有三个因素:药物使用的剂量、细菌耐药的自发突变率和可传递耐药性的优势地位。
第24页,本讲稿共41页
(1)染色体突变:所有的细菌群体都会发生自发的随机突变,频率很低(10-12~10-7),其中有些突变赋予细菌耐药性。
(2)可传递的耐药性(突变基因水平转移方式:接合、转导、转化)

第25页,本讲稿共41页
接合:细胞间通过性菌毛相互沟通,将遗传物
质如质粒或染色质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
体菌。
转导:以噬菌体及其含有的质粒DNA为媒介,
介导供体菌耐药基因转移给受体菌。
金葡菌、链球菌获得耐药。
转化:少数细菌可从周围环境中摄入裸DNA,
并掺入到细菌染色体中。
第26页,本讲稿共41页
可传递耐药性传播的三种结构形式:R质粒、转座子和整合子。
①R质粒的转移:细菌中广泛存在耐药质粒,质粒介导的耐药性传播在临床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多数细菌的质粒具有传递和遗传交换能力,细菌质粒能在细胞中自我复制,并随细菌分裂稳定地传递给后代,能在不同细菌间转移。
第27页,本讲稿共41页
②转座子介导的耐药性:转座子(Tn)又名跳跃基因,是比质粒更小的DN***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