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文档名称:

奥斯维辛1.ppt

格式:ppt   大小:2,545KB   页数:2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奥斯维辛1.ppt

上传人:xxj165868 2022/2/12 文件大小:2.49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奥斯维辛1.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京山二中 贾云华
奥斯维辛
?作者为什么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京山二中 贾云华
奥斯维辛
?作者为什么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
2. “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种使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怒;对战争的拒绝,对和平的向往。
3.“倘若一个者就是船头的守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并及时发出警报。”(普利策)正是源于一名优秀记者崇高的使命感和敏锐目光,作者才能够透过和平、平静的生活表象发掘出人们内心的东西,让惨痛的历史昭示人们尊重生命,珍惜和平。从而实现了这则新闻的价值与意义。
哨所林立,电网密布
毒气室
毒气室等死的犹太人
焚尸炉
焚烧尸体
“只要进了集中营,除了焚尸炉的烟囱,没有其他的出路。”
这些图片惨不忍睹,大家都感受到了纳粹的暴行;但是在罗森塔尔的笔下,现在的奥斯维辛也呈现出一些很不一样的色调,一种温暖光亮的东西,你能否找出对应的语句?
1、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2、 “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3“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分析反差的效果:
1、什么与什么构成了反差?
2、那些词句强化了反差效果?
3、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考和情感?
交流研讨:
1、结合下文可知,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作者踏进集中营,却吃惊地发现两种不相称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可怕”。作者虽无直接控诉,却强烈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愤懑,让读者感到一种沉重感。
2、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3、木然:被困难、苦难折磨而产生麻木的表情。 “木然”及对姑娘的描写揭露了法西斯对美好的摧残以及作者的愤恨之情,暗示人们应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
普利策新闻奖
颁奖词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零度写作” 强调的是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就是要求记者不偏不倚地将事件发生的经过记录下来。记录过程中不能掺杂个人情绪,不能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更不能用带有煽动性、鼓动性的词语。
所谓细节,就是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的具体描摹,或对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一细微事实的形象描写。
高尔基称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
从1996年起,德国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
解放日,1月27日定为“纳粹受害者纪念日”
2005年,第60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
的1月27日定为“缅怀大屠杀受难者国际纪念日”。
“1·27”
1970年德国总理勃兰特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突然下跪,为纳粹德国发动二战表示道歉和忏悔。
2013年10月,160名日本议员参拜“靖国神社”,为日本军国主义僵尸招魂。
拓展训练:奥斯维辛之后,不再有诗歌。面对残忍,不忍再看。假如有一天,你也来参观奥斯维辛,你会在留言薄上写下什么?(50字左右)
铭记历史 负重前行
中国梦,我的梦!
京山二中 贾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