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三章 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
目标,我们任何行动的方向和结果!
学校体育的前提性问题之一,是学校体育的组织者、指导者都能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将把体育的受教育者——期望学生变成什么样的人?将学生引向何处?为学所到达的结果的期待,具有一定的终结性。终点,只是整个体育过程的互相联系的一个一个的“歇脚点〞,而不是整个体育的终点。
杜威认为在教育中:“人们所追求的终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终点,而是持续的旅途上的一个个歇脚点。〞
〔二〕不同指向的方向性
学校体育目标是特定的价值取向的反映,而价值取向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学校体育目标总是明确告诉体育教师与学生,他们应走向什么方向,走到那里为此,学校体育目标往往会特别强调某一些方面,无视某一些方面。
〔三〕鼓励进取的前瞻性
学校体育目标不是已经存在的现实,“目标是指一些我们还未达成的事项和完成的任务,所以不能是事实;同理已达成的事项和完成的任务也不能是目标。〞
〔四)具有一定的曲折性
因为学校体育目标不是已经存在的现实,而且,所提出的学校体育目标会比学生现有水平、能力等要高。往往是要求学生“跳一跳,够得着。〞要消除两者之间存在的差距,达成目标是需要付出努力,甚至经过非常艰辛的努力才会实现。
二、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的结构
汉语中通常将“目的〞解释为“想要到达的地点、境地,想要获得的结果〞;
“目标〞那么解释为“想要到达的境地或标准〞。
“目的〞带有最终的意思;
而“目标〞那么带有层次性、阶段性,如总目标、领域目标等。
整个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的结构:
学校体育目的——学校体育目标——体育课程与教学目标、课外体育活动目标、课余体育竞赛目标、课余体育训练目标等,前者依次是后者的上位概念,后者依次构成前者的下位概念。
教育目的与目标是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上作的出发点与归宿。
“目的是实践活动主体对实践活动所要实现或创造的结果在观念上建构的预期模型或想象形象。〞
美国艾伦·C奥恩斯坦指出:“目的是总的表述,为指向某种未来的结果或行为的具体行动提供框架和方向。目的是指向理想的或者鼓舞作用的美好远景的起点,反映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陈述,为教育者提供了教育过程的指引。〞
学校体育目的:
是表示学校体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人〞应具有什么样的根本素质和能力,是学校体育的最后应到达的结果,比较长远、抽象、主观和深刻。
涉及的是一般的体育过程,是整个体育,甚至是整个教育追求的最终结果,当学校体育目的转向体育课程或特定体育活动时,目的就变成目标。
学校体育目标:
指在一定活动空间和时期范围内学校体育实践所要到达的预期结果,是学校体育目的的具体化,表示学校体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样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层次、类型和根本规格,是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的结构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
体育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预期应到达的标准和在体育教学的实际情景中产生的结果。
课外体育活动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课外体育活动所能得到的结果。
课余体育训练目标是预期通过对少数具有一定运动潜能的学生的训练能得到的结果。
课余体育竞赛目标是预期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形式丰富的运动竞赛能得到的结果。
案例观摩:我终于及格了
过去,每到体育课考试我心理就紧张:还是老一套,谁跑得快、跳得高、球打得好谁的分数就高。这么多年体育成绩在班上总是最后名次,我永远是体育的“三等公民〞。自从选了乒乓球课后,老师告诉我们体育考核在原有“技能+根本素质〞根底上扩展为“技能+根本素质+参与态度+实际能力+自我健康规划+理论认识水平〞等方面综合评价,突出全面素质和健康教育的特点,强调学生在原有根底上的学习提高。
这次考试虽然我的技能不如大局部同学好,但我比以前进步了不少,老师给我打了良好。再加上我上课积极认真,组织带操,编排组织乒乓球赛,做裁判,设计的健康方案适合自己并认真执行,老师最后给了我86分。
这种考核方法不搞以往的“一刀切〞,给了我自信与勇气,这种良好的体验促使我热爱上了体育课,热爱上了体育锻炼。
三、学校体育目标的功能
〔一〕为学校体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
据
〔二〕为学校体育活动的组织提供依据
〔三〕为学校体育评价提供依据
小 结:
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存在着微小的差异,需要从语义学的角度进行比照。对于学校体育而言,我们应该清楚地掌握学校体育的目标,并为实现学校体育目标而付诸努力。
第三节 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
学校体育目标能否在学校体育中起到核心的指导作用关键在于学校体育目标对外界的敏感性与开放性,即学校体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