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心悸
概述
是指自觉心中急剧跳动,惊惕不安,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常伴有气短、胸闷、眩晕、失眠、脉律失常等症。或阵发性或持续性。
因惊恐、劳累而发,时作时止,不发如常人,病情较轻者为惊悸;
终日悸动,稍劳尤甚,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变化
脉缓,促脉,结脉,代脉
明确其原发疾病
24小时心电图,
24 小时动态血压
胸片,心肌酶谱
治疗原则
调补气血阴阳
根据气血阴阳亏虚的不同,分别采用益气、养血、滋阴之法
分治痰火饮瘀
痰者,化痰;火者:实者降火,虚者清火;饮者,涤阴;瘀者活血化瘀
佐以宁心安神
养心安神或重镇安神
分型论治
主症特点:心悸不宁,善惊易恐,
(心虚心不自主,胆虚则决断无权)
少寐多梦,(心不藏神,神去则舍空)舌苔薄白或如常,脉象动数或细弦(心胆气虚,气血逆乱之相)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琥珀、磁石、朱砂
组方:龙齿、琥珀、磁石:镇惊宁神:朱砂、茯神、菖蒲、远志安神定志
加减
心虚胆怯,神不自主而心悸者,加炙甘草、黄芪
兼心阴不足,加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天冬或天王补心丹
若心悸心烦,精神抑郁,胸胁时痛,加柴胡、合欢皮、郁金
主症特点:
心悸不安,怔忡、健忘、失眠
(心主血脉,心血不足,不能养心)
头晕目眩,面色无华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心血不能上荣于面,不能上承于脑)
神倦气短,或自汗(血虚及气,气血亏虚,卫表不固)
舌淡红,脉细弱
(心血不足)
治则: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
组方:
当归、龙眼肉:补益心血;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以生血;茯神、远志、枣仁,宁心安神;木香,行气,使补而不滞。
加减:若乏力、气短、神疲明显,重用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少佐肉桂,取少火生气之意。兼心阴不足,见心烦口干舌红,加麦冬、玉竹、北沙参、五味子等。兼心气虚怯,善惊易怒,加生龙齿。
三 阴虚火旺
主症特点:
心悸不宁,思虑劳心尤甚,心烦,手足心热,少寐多梦(肾阴不足,水不济火,不能上济于心,心火内动,扰动心神)
头晕目眩、耳鸣、面赤升火(阴亏于下,阳扰于上)
腰酸(腰为肾之府,肾阴亏虚,肾府失养)
舌红、苔少(阴虚火旺之候)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 :黄连阿胶汤合朱砂安神丸
前方:滋阴清火,交通心肾、清心定惊
后方:泻心火,养心阴,补心血,宁心神
其中,黄连、黄芩,清心火;阿胶、芍药、鸡子黄滋养阴血。
加减:一般加酸枣仁、珍珠母、牡蛎等加强安神定惊
阴虚而火不旺者,改用天王补心丹
肾阴亏虚,虚火妄动,见遗精腰酸,酌加龟板、熟地、知母、黄柏,或加服知柏地黄丸。
盗汗者,加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收敛止汗;
若阴虚夹有瘀热,可加丹参、赤勺、丹皮、知母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兼有痰热,合用黄连温胆汤
四 心阳虚弱
主症:心悸不安,动辄优甚,胸闷气短(久病体虚,损伤阳气,水气凌心,心失温养),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心阳虚衰,血液运行迟缓,肢体失于温熏),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或脉象虚弱。(心阳不足,鼓动无力)。
治则:温补心阳,安神定志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
桂枝,甘草,温补心阳;龙骨牡蛎,安神定悸
加减:心阳不足明显,宜加人参、附子。兼有阴伤,加麦冬、玉竹、五味子。
变证
,汗出肢冷,面青唇紫,喘不得卧,重用人参、附子,加黑锡丹。
2. 肾阳不足者,或出现迟脉、结脉、代脉者,选麻黄附子细辛汤。
五 痰火扰心
主症特点:
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痰火扰心,心神不安)
胸闷烦躁,失眠噩梦(痰火内蕴,损伤心气,阻遏气机,痰火上扰心神)
口苦,便秘(津液被灼)苔黄腻,脉弦滑(痰热之象)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
黄连:清心降火除烦;半夏:橘红,茯苓,燥湿化痰,行气降逆;生姜、大枣,甘草和中
加减:火郁伤阴:舌红少津,加天麦冬、天花粉
若痰火壅结,俯气不通,加全栝楼、生大黄。
六 风热扰心
主症特点:心悸胸闷,胸骨隐痛,身热或微恶风寒,咽痛,四肢酸楚或咳痰,苔薄脉浮(感受风热之邪,由表入里,客及咽卫,正邪相争,内舍于心,阻塞心脉,心气受阻)
治法:疏风清热,通络宁心
银翘散加减(加丹参、玉竹、太子参、苦参养阴宁心)
加减:邪入气分,热毒盛,加石膏、知母、黄连、板兰根
七 心血瘀阻
主症特点:心悸,胸闷,(心主血脉,心脉瘀阻,心失所养,心阳被遏)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心络孪急)唇紫,舌紫舌暗紫,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淤血阻滞)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煎
加减:阳虚致瘀:加附子,桂枝,干姜
胸痛甚,加乳香,没药,三七
病案分析
李××,女,37岁 职员 1989年12月13日就诊
20年前曾有膝、踝关节肿胀疼痛、发热病史,近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