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第1课原毁.doc

格式:doc   大小:148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1课原毁.doc

上传人:bkeck 2022/2/13 文件大小:14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1课原毁.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1课原 毁
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南河阳人,文学家,哲学家,,“文”,,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德高而毁来
古义:,和“是”合用,意思是因此、,事情
今义:是一个词,文学款式的一种。指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接性,富有吸引力,能感染人。也指文艺作品中用来表达主题的情节
三、一词多义
1.善
2.原
3.和
4.修
5.说
6.其
7.之
8.以
9.于
10.而
四、词类活用
1.动词活用
动词作名词
①其应者,必其人之和也 交往,这里指朋友
②不然,那么其畏也 这里指害怕他的人
③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这里指所说的道理
2.形容词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
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善事,好事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也”表判断)
(2)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也”表判断)
(3)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和忌之谓也。
(之谓也:说的就是……啊)
(4)某良士,某良士。
(不用关系词,名词作谓语,直接表判断)
(5)某非良士,某非良士。
(否认判断句,用“非"表否认判断)
2.状语后置句
(1)不假设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介宾短语“于言”“于色”作“怒”的状语,后置)
(2)又尝语于众曰。(介宾短语“于众"作“语”的状语,后置)
3.宾语前置句
为是者有本有原,怠和忌之谓也。(用构造助词“之”将谓语“谓"的宾语“怠和忌”前置)
1.文章第一段说明了什么观点?写作目的是什么?
明确:文章第一段首先树起正面楷模,说明要铲除诽谤的滋生,要向古之君子学****待己、待人分别采取“重以周”“轻以约”的正确态度.
但这对本文来说,却非正题,而是陪衬,是客体,因为探求谤毁之源的对象是“今之君子"的态度,因此作者写作第一段的目的是为下文破题作铺垫.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第三段,那么,文章为什么要从“古之君子”说起,它和中心论点又有什么内在关联?
明确:“今之君子那么不然”仍未涉及“毁",但在对他们言论的描摹上,字字句句扣在“原毁”的轨迹上。前两段准备好了箭和靶,第三段水到渠成,引矢破的,点明了“毁”字。先提出中心论点,“毁”根源在于“怠”和“忌",又从众人对“良士"、“非良士”的反响来***世风,证明当时毁风猖獗。
3.文中所举两次“语于众”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问题?这一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危害)是什么?
明确:当你称赞或批评一个人时,人们不是以这一称赞或批评的正确和否做出反响,而是按照和此人的关系而定,应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4.韩愈把变革社会风气的希望寄托在“将有作于上者”身上,你怎样看?
明确:韩愈把希望寄托在“将有作于上者”,即统治集团中有所作为的指导者,要他们破除世俗的偏见,不以社会的毁誉取人。这表达了韩愈个人的愿望,也表达了以他为代表的依靠自己努力而奋斗进取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