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三讲系统结构模型化方法
一、概述
结构→结构模型→结构模型化→结构分析
理解系统结构的概念(构成系统诸要素间的关联方式或关系)及其有向图(节点与有向弧)和矩阵(可达矩阵等)这两种常用的表达方式。
比较有代表性的系统结构分析方法有:关联树(如问题树、目标树、决策树)法、解释结构模型化(ISM)方法、系统动力学(SD)结构模型化方法等。本部分要求学员主要学习和掌握ISM实用化方法。
3. ISM实用化方法原理
设定问题、形成意识模型
找出
影响
要素
要素关系分析(关系图)
建立可达矩阵(M)和缩减矩阵(M/)
矩阵层次化处理(ML/)
绘制
多级
递阶
有向
图
建立
解释
结构
模型
分析
报告
比较/
F 学习
二、ISM实用化方法应用
三、小结
学员可结合教学参考书P94-P97“影响总人口增长因素结构分析”一例或某一现实管理问题,来理解和掌握ISM实用化方法的过程。注意该方法的核心是对系统要素间的关系(尤其是因果关系)进行层次化处理,最终形成具有多级递阶关系和解释功能的结构模型(图)。
第1步:找出影响系统问题的主要因素,通过方格图判断要素间的直接(相邻)影响关系;
第2步:考虑因果等关系的传递性,建立反映诸要素间关系的可达矩阵(该类矩阵属反映逻辑关系的布尔矩阵);
第3步:考虑要素间可能存在的强连接(相互影响)关系,仅保留其中的代表要素,形成可达矩阵的缩减矩阵;
第4步:缩减矩阵的层次化处理,分为两步:(1)按照矩阵每一行“1”的个数的少与多,从前到后重新排列矩阵,此矩阵应为严格的下三角矩阵;(2)从矩阵的左上到右下依次找出最大单位矩阵,逐步形成不同层次的要素集合。
第5步:作出多级递阶有向图。作图过程为:
(1)按照每个最大单位子矩阵框定的要素,将各要素按层次分布;
(2)将第3步被缩减掉的要素随其代表要素同级补入,并标明其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3)用从下到上的有向弧来显示逐级要素间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越级关系。
第6步:经直接转换,建立解释结构模型。
ISM方法的特色和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