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
精品文档
《核舟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练习诵读,培养语感。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
言文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目标: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 理解各具鲜明特征
居左右,一人“倚一衡木”而坐,一人烧茶,都是很悠闲的样子,跟苏轼《后赤壁赋》里“放乎
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的意境暗暗相合,使人觉得静中有动。⑤除上述的各项设计而外,还有两个细节也很有表现力:一个是佛印“矫首昂视”,一个是楫右边那个舟子“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前者使人感到佛印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后者使人感到江上确实有徐徐吹来的“清风”,这就把“核舟”以外的广大艺术空间展示出来了。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4
精品文档
作者按什么顺序说明“核舟”?
说明物体的形状、结构一般都是先说整体,而后逐一地说它的各个局部,称为空间顺序。至于整体怎么说,各个局部的顺序怎么安排,则要因物制宜,没有一定之规。本文写核舟整体的只有两句话,一句说长度,一句说高度,突出了这件雕刻品的体积之小。以下写局部:正面反映雕刻家的艺术构思,是雕刻品的主体部分,自应在前;上面是
题款,系雕刻品的附属部分,自应在后。这是合乎常理的,不足为奇。令人感到奇特的是,写舟的正面却不是按照“船头一中间一船尾”这样的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中间部分的顺次加以颠倒。为什么要这样
写?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
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这后一个原因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那么,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画的主体部分,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
了;先写出背景,不仅可以引人人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至于最后写船尾,这用不着细说,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
课堂达标
一、语言知识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5
精品文档
器皿( ) 罔不( ) 有奇( ) 箬
篷( )
糁之( ) 多髯( ) 壬戌( ) 篆
章( )
2.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这个字。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左手倚一衡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
径寸之木(
)
因势象形(
)
泛赤壁云(
)
二黍许(
)
雕栏相望(
)
如有所语(
)
相比者(
)
绝类弥勒(
)矫首昂视(
)
可历历数(
)
钩画了了(
)
曾不盈寸(
)
4.翻译下列句子。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嘻,技艺灵怪矣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中轩敞者为舱。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6
精品文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二、文学常识
5.《核舟记》选白_______(朝代)_______编辑的《_______》。作者
是_________(朝代)人。三、重点语句
6.作者用“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来说明刻在船背上的题字,这样
写的目的是什
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