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文档名称:

《我的阅读经历》梁衡.doc

格式:doc   大小:60KB   页数:2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我的阅读经历》梁衡.doc

上传人:1033951284 2022/2/14 文件大小:6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我的阅读经历》梁衡.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我的阅读经历》梁衡
《我的阅读经历》梁衡
《我的阅读经历》梁衡
《我的阅读经历》—梁衡
一个作家的写作就是由两大背景决定的,一就是她的生活;二就是她的阅读。
经常有人问我,您读过些什么书,能不能向年轻人推荐一些。我就面有窘色,一东后期错误的反思,就是对 “文革”教训的沉痛思考与历史的复盘。通篇表现一种反思、悔恨、无奈的惋惜之情。有许多地方一言难尽,只有借诗意笔法。
设想毛泽东在三线与被贬到这里的彭德怀见面:“未想,两位生死之交的战友,庐山翻脸,北京一别,今日却相会在金沙江畔,在这个30年前长征经过的地方,多少话真不知从何说起。明月夜,青灯旁,白头搔更短,往事情却长。”这里借了有苏东坡词《江城子》与杜甫诗《春望》的意境。而写毛再登庐山想起1959庐山会议批彭的失误,写道 “现在人去楼空,唯余这些石头房子,门窗紧闭,苔痕满墙,好一种历史的空茫。……她沉思片刻口中轻轻吟道:安得依天转斗柄,挽回银河洗旧怨。二十年来就是与非,重来笔底化新篇。”在诗意的写景后又代主人拟了一首诗。毛本来就就是诗人,其胸怀非诗难以表达。
《一座小院与一条小路》写邓小平“文革”中被贬到江西强制劳动。“她每天循环往复地走在这条远离京城的小路上,来时二十分钟,去时还就是二十分钟,秋风乍起,衰草连天,田园将芜。”这里借秋景来营造一个意境,抒写她忧郁的心情。都就是古诗里的句子。
回忆季羡林先生的文章《百年明镜季羡老》中有这样一段:“先生原住在北大,房子虽旧,环境却好。门口有一水塘,夏天开满荷花。就是她的学生从南方带了一把莲子,她随手扬入池中,一年、两年、三年就渐渐荷叶连连,红花映日,她有一文专记此事。于就是,北大这处荷花水景就叫“季荷”。但2003年,就就是中国大地“非典”流行那一年,先生病了,年初住进了301医院,开始治疗一段时间还回家去住一两次,后来就只好以院为家了。‘留得枯荷听雨声’,季荷再也没见到它的主人。”花胜花枯,前后不同的诗意。
《我的阅读经历》梁衡
《我的阅读经历》梁衡
《我的阅读经历》梁衡
有时文章到了结尾处情绪激昂无以言表,只好用诗了,如《梁思成落户大同》一文的结尾:“我手抚这似古而新的城墙垛口,远眺古城内外,在心中哦吟着这样的句子:大同之城,世界大同。哲人之爱,无复西东。古城巍巍,朔风阵阵。先生安矣!在天之魂。”这种效果有如“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非诗不能表达。
我在中学时开始读新诗,断断续续订阅《诗刊》直到工作后多少年。新诗给我的影响主要不就是审美,而就是***,虽然我后来几乎不写诗,但这种***一直贯穿到我的散文写作、新闻采写与其她工作中。我们这一代人的诗人偶像就是贺敬之、郭小川。她们的诗我都抄过、背过。《回延安》、《雷锋之歌》、《向困难进军》、《祝酒歌》等就像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响彻在各种场合。她们的诗挟裹着时代的风雷有万钧之力,就是那个时代的进行曲,能让人血液沸腾。它的主要作用不就是艺术,而就是号角。如郭小川的诗句“我要号召您们,凭着一个普通战士的良心。以百倍的勇气与毅力,向困难进军! ”毛泽东说:郭小川的“《将军三部曲》、《致青年公民》我都瞧了,诗并不能打动我,但能打动青年。……她竟敢说‘我号召!’我暗自好笑,我毛泽东也没有写过‘我号召!’”那就是一个特定的年代,现在做不到了。现在思想多元化,诗歌当不了号角,不能再起动员作用,它又回归到审美,但就是小众的孱弱的美。那时还出版过一本《朗诵诗选》,精选名家诗作,还有《革命烈士诗抄》都对我影响很大。我现在还保存有几本当年抄诗的笔记本,里面有许多抄自书报刊的无名好诗。1968年12月,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内蒙古,先要在农村劳动一年。村里没有什么书可读,塞外的数九寒冬四个大学生挤在一盘火炕上念诗,互相回忆过去读过的好诗。从北京带去的《朗诵诗选》帮我们度过了那个寒冬之夜。现在想来就是有点幼稚,但却留住了一点***的火苗,受用一生。我见到好诗就抄就背,这种爱好持续到40岁左右。后来我在新闻出版署工作,见到新华社老记者张万舒,我说我背过您的《日出》、《黄山松》,“九万里雷霆,八千里风暴,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一次全国作协开会我与诗人严阵坐在一起,我说,我现在还保存有您的诗集《竹矛》。她们没想到在二三十年前还有我这样一个“粉丝”,大家都很激动,谈起那个
《我的阅读经历》梁衡
《我的阅读经历》梁衡
《我的阅读经历》梁衡
诗的时代“老夫聊发少年狂”。我在《人民日报》工作,都快要退休了,带着采访组到贵州采访。路上,贵州山水如诗如画,我想起了贵州老诗人廖弓弦的一首诗,背出了第一段:“雨不大细如麻,断断续续随风刮。东飘,西洒,才见住了,又说还下,莽莽苍苍,山寨一幅淡墨画。”同行的年轻人都很惊奇,她们不知道当地还有这样一个诗人,可惜诗人已经过世。这就是我高二时在中学简陋的阅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