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艺术表现力【琵琶曲艺术表现力探析】.docx

格式:docx   大小:16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艺术表现力【琵琶曲艺术表现力探析】.docx

上传人:飞行的笑笑 2022/2/15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艺术表现力【琵琶曲艺术表现力探析】.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艺术表现力【琵琶曲艺术表现力探析】
一琵琶的发展历程
琵琶又称 “批把 ”,被称为 “民乐之王 ”,南北朝时经印度由龟兹传
入内地。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 ?释乐:器“批》把本出于
品上做下出、上出轮,奏出的隆隆战鼓声低沉悲壮,右手在第二把位做轮指,指甲碰到品所发出带有细微噪音的音色, 断断续续描绘着霸王身上的金属铠甲细微剥落的声响,预示着这场战争的悲剧性结局。
接下来是从 “升帐 ”到“出阵 ”,这是一个一气呵成的整体, 升帐为 4/4 拍,第一、三拍用扫弦,将全身的力量集中于指端, 快速触弦,迅捷制音,音乐语言富有戏剧性, 描绘出西楚霸王不可一世的英雄气概。 随着战事的临近,出阵段落的速度愈加快速,扫、轮、分弦的指法渐渐演变成扫夹弹,气氛瞬间紧张起来,一场恶战即将展开。 《十面埋伏》第
一乐段 “列营 ”,作为全曲的引子,左手在第二、三把位高音区,声音
高亢明亮,节奏自由而富于变化。 “轮拂 ”手法奏出的音响先声夺人,
营造出浓重的战争气氛。铿锵有力的节奏、持续激昂的长音进行,将
我们一下子带到了两千多年前的古战场。 随后,音乐描绘的人声鼎沸、
擂鼓三通、炮角齐鸣、铁骑驰骋等场面,造成异常紧张、森严的气氛。
接下来便是走队, 右手运用挑轮, 在一弦上奏出均匀的颗粒性极强的
旋律,同时大指在里弦做挑,又是一个极富戏剧性的描写。中国戏曲
中一旦遇到官员巡视,必净水泼街,清扫街道,再由卫队鸣锣开道,
闲人回避。此处大指挑的节奏既是开道锣声的节奏。 诸多的铺垫使我
们仿佛看到了刘邦骑着高头大马, 趾高气扬的检阅着自己的部队, 那
般的神气、那般的不可一世。第三段为 “布阵 ”,乐曲同样的旋律运用
不同的指法重复三次, “三”这个数字在国人意识里所代表的内涵远不只是一个数字,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可见,“三”代表的是无数, 在此也就寓意着刘邦的十面埋伏阵层层叠叠、机关密布、气势宏大。
第二部分:激烈的战斗。 《霸王卸甲》包括 “接战 ”、“垓下酣战 ”,它和《十面埋伏》一样,描绘了垓下之战的气势和战斗的具体情形。
这是全曲最激烈的地方,也是高潮的所在。但是,它却不是全曲的重点,从项羽的角度来说,垓下之战很快以失败告终,这点在乐曲开始已有暗示。而失败之后他们的心情, 才是这首乐曲所真正要表现的重点。第二部分是《十面埋伏》的重点段落,包括 “埋伏 ”“鸡鸣山小战 ”“九里山大战 ”。在古代冷兵器时代, 士兵往往在夜间埋伏、 布阵,为避免人畜发出嘈杂之声, 不但要将战马的四蹄包上软物, 而且每一个士兵的嘴里要咬着一支木片。因此, “埋伏 ”段落音乐弱,但紧张而神秘,乐句之间分隔清楚,音域跨越相把位、第一把位、第二把位、第三把
位共四个把位,仿佛一支支部队被安排在不同的阵营之中。 “鸡鸣山小战 ”以琵琶特有的 “刹弦 ”技法,通过发出具有金属特质的音响, 形象地表现出楚、汉两军的小股部队,运用刀、枪、剑、戟等冷兵器在鸡鸣山交战时的情景。乐段开始,我们能够清晰地听到煞弦声响,表示传统战事中的一个回合,随着战事的激烈,绞弦、并弦、夹扫等指法的大量运用,将乐曲推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