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临床诊断思维
3
临床诊断思维
刘跃梅 曾祥运
诊断是医生通过对人体的健康状态的诊查和对疾病所提出的概括性的判断。人们对诊断所持的态度及其看法,我们称之为诊断观。诊断疾病的过程,就是认识世界的过程,同时也是认识疾不离十的诊断,甚至是只根据病人的生命体征就进行合理的抢救措施。这除了要求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外,还要求有迅速把握疾病整体特征的能力和抓住疾病的关键体征的能力。这也是实习医生在实习期间必须掌握的能力。
第三,资料的不完备性
临床资料调查的内容极其广泛,工程繁多,在调查时又往往会遇到各样的限制和困难。有人甚至把临床思维说成是“用不充分的资料作出充分的决定的过程〞这种说法虽然未必恰当,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临床工作的特点。虽然疾病是一个有特点的自然历程,但临床上不可能等待这一历程的充分表现,因为,等到这一历程完全表现时,患者或许已濒临死亡,正是由于临床诊断的时间上的紧迫性,因而决定了临床诊断常常需要在不充分的资料上作出。因此,如何用不充分的临床资料,作出正确的诊断,也是实习医生应学习的能力之一。
第四,诊断的概然性
所谓概然性判断是断定事物可能性的判断,这种判断暂时还不能确定,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也可能是这样,也可能不是这样,这也是临床诊断思维的特点之一。大多数临床诊断,特别是初步诊断,是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病症、体征及实验室检查作出的可能性的判断,这种判断是主观的具有概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临床实践得以验证。应当指出,临床诊断的概然性,并不等于随意性、不确定性,而是根据临床事实作出的“最可能〞的判断。正确认识临床诊断的概然性,对于提高诊断的正确率,防止临床误诊有着重要的意义。了解了临床诊断的概然性,就会在诊断中自觉地克服主观主义,养成谦虚谨慎,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尊重事实,克服粗疏的作风,从而使临床诊断建立在更客观、更科学、更可靠、更有效的根底上。
常用的诊断思维方法
临床上诊断思维方法很多,常用的思维方法有以下几种。
㈠顺向思维法
是对一般比拟典型的疾病常用的方法,是以病人的典型病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为依据,直接作出诊断。如有人饮食失常,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病症时,可以直接诊断为急性胃肠炎〔直接诊断法〕。
㈡逆向思维
是根据病人的病史及体征的某些特点,可能为某范围内的某些疾病,然后根据进一步检查或辅助检查,否认其中的大局部,筛选某种或几种疾病。此种思维方法是对较疑难的病例常用的方法。
5
㈢肯定之否认
有时为了确定诊断,需要用“肯定之否认〞的思维方式,排除某些疑诊。即对某些疑似诊断,假以其肯定,以此来解释全部病史和体征,发现其矛盾,从而否认该诊断,即临床上经常所说的,不能以其解释全部的临床表现,故诊断不成立。
㈣否认之否认
在诊断初步成立以后,为了进一步证实其准确性,可用此方法。假定该诊断不成立,其病史体征另以其它疾病解释,均不成立,证明原来的诊断成立。
㈤差异法
是在临床思维中,随时注意不同类、种、型疾病的差异,不同病人的特点,抓住其特殊性。它是其它各种思维方法的根底,贯穿于整个思维过程。
总之,以上的种种思维方法在使用过程中往往是综合的、交替使用。在复杂的疾病诊断中,多数首先根据病史体征要点划定疑诊范围,以逆向思维方法逐一排除其它,提出几个疑诊以肯定之否认的方法,排除近似疾病,最后以否认之否认方法进一步确定诊断。
临床诊断的根本原那么
正确的诊断是正确的治疗的根本前提。在临床诊断思维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几个根本的原那么。
㈠整体原那么
所谓整体原那么,就是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坚持从普遍联系的观点出发,把人体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不仅是诊断观的要求,也是医学科学本身开展规律的要求。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任何事物都同周围其它事物互相联系着,都是统一联系网上的一个局部或环节。人体生命活动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它的联系性和整体统一性。人体是一个由许多细胞、组织、器官组成的整体,它们的组织结构、代谢过程和生理功能虽然各有不同,但并不彼此孤立,而是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中,这种联系是客观实在的。因此。在临床诊断思维过程中,应该把诊断治疗的对象看作是一个有机联系或者处于联系中的整体。并从整体的观点出发,着重了解机体与环境、局部与整体、结构与功能以及精神与机体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综合地准确地考察疾病发生开展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得出较正确地诊断。
㈡具体原那么
具体原那么,就是在诊断过程中,要在一般理论指导下,着眼于机体和疾病的特点,对于个体的差异性和发病情况做具体分析,针对其特点进行诊断,拟定相应的治疗方案,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努力防止千篇一律的教条化、公式化的倾向。简言之,即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