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生理社会因素与精神卫生
生理社会因素与精神卫生
第1页
第一节 精神障碍病因学概述
一、精神障碍病因学特点
病因未明:多数精神障碍无明确病因与发病机制,也无显著体征和试验室指标异常。
1、人类精神活动复杂性:
2、现有科技伎、全球化对精神卫生影响。
不一样时代社会对性心理障碍态度改变。
经济发展,物质依赖增加,自杀率增高等。
平均寿命延长,老年期精神障碍增加。
生理社会因素与精神卫生
第12页
二、生活事件与心理应激
(一)应激(stress)概念:
能足以引发机体内稳态(homeostasis)改变较强烈刺激。
应激对于个体来说主要包含生理应激和心理应激两个侧面。
应激过程:应激源(S)→中间变量(O)→应激反应(R)。
(二)应激源及其分类▲:
躯体性应激源:温度、湿度、噪声、毒物、微生物、疾病等。
心理性应激源:心理、挫折感、压力、焦虑、抑郁情绪等。
社会性应激源:天灾、社会变革、亲人朋友伤亡、人际担心。
文化性应激源:升学、迁居、出嫁、出国、移民等。
生理社会因素与精神卫生
第13页
(三)生活事件(Life events)
正常生活中经常面临各种问题,是造成心理应激并可能进而损害个体健康主要应激源。
1、生活事件分类
(1)按事件内容分类
与环境相关生活事件。与工作相关生活事件。
与生活相关生活事件(最常见)。
(2)按事件性质分类
正性生活事件。
负性生活事件(与疾病关系亲密)。
生理社会因素与精神卫生
第14页
(3)按事件是否可预料或可控制分类。
不可预料或不可控制事件(与疾病关系亲密)。
概念:一些生活事件发生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是无法掌握和控制,含有客观属性。
可预料或可控制事件。
2、生活事件评定
美国,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SRRS,1967)
生活改变单位(LCU)
中国,生活事件量表(LES,1987)
生理社会因素与精神卫生
第15页
3、生活事件对精神卫生影响▲
(1)极端经历(巨大自然、人为灾难等)。
(2)负性生活事件。
(3)有心理丧失感生活事件。
(4)不可预料、不可控制生活事件。
(5)长久慢性应激。
失业、下岗;难民;移民;
长久学习工作过分;生活空间狭小;
长久家庭或单位人际关系冲突。
生理社会因素与精神卫生
第16页
三、父母教养方式
(一)概念:
父母教养(养育)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活动中通常使用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特征概括,是一个含有相对稳定性行为格调。
(二)教养方式对精神卫生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精神卫生发展影响是综合、多方面。
民主型放弃方式有利于儿童形成场独立性认知方式,
专制型教养方式有利于场依存性认知方式形成。
生理社会因素与精神卫生
第17页
(三)养育方式评价
CRPIB,1959。
EMBU包括81个条目15种行为,1980。
1、维度一:接纳——拒绝;
2、维度二:心理自主——心理受控;
3、维度三:严厉——放纵。
生理社会因素与精神卫生
第18页
(四)父母不一样影响
父亲是家庭中权威。假如儿女受其偏爱,他(他)就会无所顾忌、敢做敢为,勇于主动尝试新事物。在这种尝试过程中,儿童开始独立思索事物,逐步形成自己观点,并发展了自主意识,促成了场独立性认知方式发展。
母亲采取拒绝否定这一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发展成场独立性认知方式。在家庭中,母亲担负着照料、管理儿女主要责任,与儿女交往多面琐碎,儿女更轻易向母亲提出各种请求。假如母亲经常拒绝、否定儿童要求,将促使儿童及早独立,转而寻求同伴支持,在同伴中树立自己威信。这种环境下,儿童独立性发展较快,促成其场独立性认知方式形成。
生理社会因素与精神卫生
第19页
(五)养育方式基础类型
1、专制型:对孩子行为过于干预,要求孩子绝对遵照父母所定规则。孩子不知道怎样恰当表示自己情绪,想法,在人际关系方面,他们一直处于被领导地位,没有竞争意识,表现出焦虑和喜怒无常等。
2、放任型:忽略了教育孩子尊重,不能适时提供孩子做人处事基础道理,使得孩子缺乏自制力。这种孩子在与别同伴交往时,会处处将自己地位放在最高,争强好胜,经常出现攻击行为。
3、民主型:以合理、温和态度对待孩子,他们站在引导和帮助立场,设下合理标准,并解释道理,既高度控制孩子又主动勉励孩子独立自主。这类孩子易形成稳定依恋,与同伴能建立良好关系。
生理社会因素与精神卫生
第20页
四、行为与学习
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先天性反射。是一个比较低级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加完成。如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缩手反射、婴儿吮吸。
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是因为信号刺激引发反射,普通建立在学习基础上,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