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大数据与云计算论文
大数据与云计算
摘 要:大数据(Big Data)这个概念近年来在越来越多的场合、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
并且经常和云计算联系在一起,云计算与大数据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成为热点话题。本
专题报告包含以下四个方云计算的计算能力再强大,也难以找到用武之地; 如果没有云计算的数据处理能力,则大数据的数据存储再丰富,也终究难以用于实践中去。
从技术上看,大数据依赖于云计算。海量数据存储技术、海量数据管理技术、MapReduce 编程模型都是云计算的关键技术,也都是大数据的技术基础。而数据之所以会变“大”,最重要的便是云计算提供的技术平台。数据被放到“云”上之后,打破了过去那种各自分割的数据存储,更容易被收集和获得,大数据才能呈现在人们眼前。而巨量的数据也只能依靠云计算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才能够“淘尽黄沙始得金”。
从侧重点看,大数据与云计算的侧重点不同。大数据的侧重点是各种数据,广泛、深入挖掘巨量数据,发现数据中的价值,迫使企业从“业务驱动”转变为“数据驱动”。而云计算主要通过互联网广泛获取、扩展和管理计算及存储资源和能力,其侧重点是IT 资源、处理能力和各种应用,以帮助企业节省IT部署成本。云计算使企业的IT 部门受益,而大数据使企业的业务管理部门受益。
从结果看,大数据与云计算带来不同的变化。大数据对社会经济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涉及到各个领
域。大数据已经与资本、人力一起作为生产的主要因素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数据创造价值,而挖掘数据价值、利用数据的“推动力”就是云计算。云计算将信息存储、分享和挖掘能力极大提高,更经济、高效地将巨量、高速、多变的终端数据存储下来,并随时进行计算与分析。通过云计算对大数据进行分析、总结与预测,会使得决策更可靠,释放出更多大数据的内在价值。
二、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审计的影响分析
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发展是随着科学和管理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现代审计技术和方法体系是在原始的查账基础上从低级向高级、从不完备到比较完备发展起来的。在业务和会计处理手工操作阶段,审计实施的是账表导向的审计技术和方法; 当内部控制理论和方法全面应用于业务和会计处理时,审计实施的是系统导向的审计技术和方法; 当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全面应用于业务和财务管理时,审计实施的是风险导向审计技术和方法; 与风险导向审计技术和方法并行的是,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业务和会计处理时,审计实施的是IT 审计技术和方法。目前,面对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审计人员需要应时而变来适应由此而带来的变化,分析大数据
、云计算技术对审计方式、审计抽样技术、审计报告模式、审计证据搜集等技术和方法的影响。
( 一) 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促进持续审计方式的发展
传统审计中,审计人员只是在被审计单位业务完成后才进行审计,而且审计过程中并不是审计所有的数据和信息,只是抽取其中有的一部分进行审计。这种事后和有限的审计对被审计单位复杂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系统来说很难及时做出正确的评价,而且对于评价日益频繁和复杂的经营管理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则显得过于迟缓。随着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审计组织对被审计单位开始实施持续审计方式,以解决审计结果与经济活动的时差问题。但是,审计人员实施持续审计时,往往受目前业务条件和信息化手段的限制,取得的非结构化数据无法数据化,或者无法取得相关的明细数据,致使对问题的判断也难以进一步具体和深入。而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可以促进持续审计方式的发展,使信息技术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较好交叉融合,尤其对业务数据和风险控制“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特定行业,如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在这些行业中实施持续审计迫在眉睫。如审计组织对商业银行的审计,实行与商业银行建立业务和数据系统的接口,在开发的持续审计系统中固化
了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和数据分析模块,该模块可以在海量贷款客户中挖掘、分析出行业性和区域性贷款风险趋势,实现在线的风险预警,并将发现的风险数据、超预警值指标及问题登记为疑点,并建立实时审计工作底稿,按照重要程度进行归类、核实或下发给现场审计人员进行现场核实,以较好处理非结构化数据的利用和数据的实时分析利用问题。
( 二) 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促进总体审计模式的应用
现时的审计模式是在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基础上实施抽样审计。在不可能收集和分析被审计单位全部经济业务数据的情况下,现时的审计模式主要依赖于审计抽样,从局部入手推断整体,即从抽取的样本着手进行审计,再据此推断审计对象的整体情况。这种抽样审计模式,由于抽取样本的有限性,而忽视了大量和具体的业务活动,使审计人员无法完全发现和揭示被审计单位的重大舞弊行为,隐藏着重大的审计风险。而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审计人员而言,不仅仅是一种可供采用的技术手段,这些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