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少年正是读书时
少年正是读书时
少年正是读书时
一、关于读书的古诗:
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就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2、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她也很冷淡,瞧不起她,故事大全《关于读书的成语故事》。这对她的刺激很大。所以,她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她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她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4、凿壁借光
西汉时有一位著名的经学家名叫匡衡,关于她凿壁偷光读书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为佳话。
史书记载,匡衡自小家境贫寒。白天,她靠砍柴割草,换点粮食度日;晚上,她想读书,可就是没有钱买油灯。她瞧到邻居家灯火明亮,就在墙上动手凿个洞,引一点微弱的亮光。每天晚上,她就靠这点儿亮光如饥似渴、专心致志地读起来……后来,为了能读到更多的书,她甚至愿意给一位家中藏书丰富的人做奴仆而不计报酬,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读到更多的书。
5、程门立雪
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她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hào)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yí)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她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zuò)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就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与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
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为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少年正是读书时
少年正是读书时
少年正是读书时
6、牛角挂书
出自《新唐书·李密传》
    隋朝有个读书人名叫李密,原就是贵族出身,后来家境破落。但她喜欢读书,从不浪费能够用来读书的点滴时间。一次,李密骑着牛出外办事,就把一套《汉书》挂在牛角上,从中抽出一本,坐在牛背上一边赶路,一边读,十分专注。这一情形恰巧让大臣杨素瞧到,杨素问道:
    “您就是哪儿的书生?”
    “我叫李密,辽东襄平人。”
    “您读的就是什么书?”
    “《汉书》中的《项羽本纪》。”
    杨素很亲切地跟李密详谈了一阵,觉得这个少年前途无量,便鼓励她:“您这么好学,将来一定会有成就的。”杨素回家后,把情况讲给儿子杨玄感听,杨玄感便与李密结交,成了好朋友。
    公元613年,杨玄感瞧到隋朝大势已去,便乘机起兵反隋,并请李密为她出谋划策,但杨玄感没有采纳李密的妙计,兵败身亡。后来李密投奔了瓦岗寨的农民起义军,成为瓦岗军的首领。
    后来,人们用“牛角挂书”来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