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思想品德教学案例反思
——正确处理学生的“误点”。
课堂教学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动态的过程。老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开展、情感交流情况,老师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出现一些始料未及的偶发事件,甚至会出现比较为难的思想品德教学案例反思
——正确处理学生的“误点”。
课堂教学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动态的过程。老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开展、情感交流情况,老师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出现一些始料未及的偶发事件,甚至会出现比较为难的问题。但很多时候,老师在课堂上往往会无视这样的细节,一个劲地奔向自己的教学目的。
教学片段1:《人的生命的独特性》
老师谈到人是万物之灵,充满智慧,因此我们应该为自己可以作为人而骄傲。
学生:“是动物多好啊,不用写作业,不用工作,多安逸啊!”
老师:……?
教学片段2:《珍爱我们的生命》
老师:“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
学生:“坏人的生命就没有价值。”
老师:……?
教学片段3:《珍爱我们的生命》
老师:“请同学们列举一些不珍爱生命的事例。”
学生:“董存瑞捐躯炸碉堡就是不珍爱生命的表现。”
老师:学生的答复让这位老师措手不及,于是把这个例子写在了黑板上,并说一会解决。可惜这个问题一直悬到最后,也没有是非答案。
本来是一节节设计精巧的课,但由于老师在动态生成中没有及时解决学生的误点,而影响了整节课的效果。虽然是一点瑕疵,但表达的是教学智慧和教学才能。
教学片段4:在教学“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这一问题时,一位老师列举了“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的事迹”。老师讲得生动感人,情到之处不禁问道:“假设是你,你是选择在城市生活还是去遥远的农村从教?”被指名提问的学生竟然响亮的答复:“我会留在城市!”老师目瞪口呆:“啊?”……
怎么办?面对学生意外的答复,此时老师假设一味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让学生一定要接纳无私奉献的价值观,而限制学生的思维及答复以下问题的合理因素,这节课就显得很可笑。既然“问题从学生中来,那就在学生中解决”。于是这位老师直面这个问题,将持
“留在城市”“选择农村”观点的学生分成两组,引导学生展开自由辩论,在辩论过程中老师注意调控。现将课堂对话摘录一二:
学生1:通过读书,改变我们的生活状况,是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的正常心理。假设放弃城市的生活,重新回到农村,十几年的书不是白读了吗?(不要绝对否认,承认其合理性)
学生2: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增长智慧,进步才能,进而为社会作出奉献,假设在贫困的农村更适宜发挥我们自己的才能,那样的人生不更荣耀吗?!(及时肯定)
学生3:我不否认人生的价值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