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5
文档名称:

浅 谈 赤 峰 红 山 文 化.ppt

格式:ppt   大小:8,320KB   页数:3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 谈 赤 峰 红 山 文 化.ppt

上传人:sxlw2016 2022/2/18 文件大小:8.13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 谈 赤 峰 红 山 文 化.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 谈 赤 峰 红 山 文 化
一 组
指导教师:单文慧
组长:张 丽
1
目 录
一 . 红山文化简介

二. 红山文化的历史
二年 (公元628年)
  契丹大贺氏部落联盟长摩会叛突厥,率各部降唐。其后,奚、室韦等十余部众,先后降唐。
  唐贞观十九年 (公元645年)
  唐太宗征高丽,大军从长安逶迤东北,出卢龙口经今赤峰地区,曾宿营于溪牙帐(今宁城县老哈河畔),溪族首领率部从征。
  唐贞观二十二年 (公元648年)
  唐在契丹地设松漠都督府(故址在今林西县双井店乡樱桃沟),,封无极男,赐姓李。在奚地设饶乐都督府(故址在今宁城县大明镇),
赤峰红山文化历史

6
(3).元至元八年 (公元1271年)
  元王朝中央设中书省,除腹地外,各地设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站等事,均管理之。应昌路(今克什克腾旗达里湖畔)等直属中书省,宁城县、赤峰市一带属辽阳行中书省。
元至元二十四年 (公元1287年)
  位于今喀喇沁旗北山谷著名寺院龙泉寺重修落成。是地山明水秀,景色宜人,环境幽静。院内有刻于唐、宋时期石狮一尊,建山门、前殿、后殿、鐥房、僧舍若干间,精巧玲珑。寺内保存的四至碑和两通元碑,系赤峰市人文景观及研究元代历史的珍贵资料。
赤峰红山文化历史
7
(4).后金天聪九年(1935年)设喀喇沁左翼旗、喀喇沁右翼旗,驻锡伯河北岸,属卓索图盟。清雍正七年(1729年)设八沟直隶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为平泉州。1931年撤销旗制,划入建平县、宁城设治局。1940年分出,恢复旗制,在平庄建喀喇沁右翼旗。1945年属热河省建平县,1946年在公爷府(今锦山镇)分设喀喇沁右翼旗和建平县。1947年合并为喀喇沁右翼旗建西县联合政府。1948年迁驻公爷府,属热河省热中专署,1949年撤销联合政府,设喀喇沁旗。1956年撤销热河省,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属昭乌达盟。1969年划归辽宁省,1979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83年撤销昭乌达盟,改属赤峰市。
赤峰红山文化历史
8
红山文化的发展
文物的出现
红山文化年代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红山文化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同时细石器工具发达,玉器也相当的发达,到目前为止,红山文化的玉器以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的大型碧玉C型玉龙周身卷曲,极富动感,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龙”。也因此赤峰被誉为中华龙的故乡。
9
红山文化的发展
10
红山文化的发展
瓷器的出现。说明在红山文化的远古时代已经出现冶炼技术,从它的表面来看,表面光滑,晶莹明亮,可以看出当时的技术具备了专业化。
11
红山文化古遗迹
(一)喀喇沁王府位于喀喇沁旗王府镇,东北距赤峰70公里,是红山文化古迹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王爷府第,前后共有十二代王爷在此袭政。
12
13
红山文化遗迹
法轮寺位于赤峰市宁城县大城子镇,清乾隆十年在此兴建此庙,,这也是红山文化遗迹的标致性建筑。
14
红山文化遗址
辽大明塔位赤峰市于宁城县大明镇辽中京遗址内,位于赤峰市宁城县大明镇铁匠营乡大明塔位于辽中京内城的正南门──阳德门外东侧。因辽中京延续到明代而只留下塔,人们****惯称为大明 塔。,高度上该塔仅次于陕西泾阳的崇文塔和河北定县的料敌塔,为全国第三高塔,体积则全国第一每年的四月初一到初十这里一年一度的大明庙会。
15
一年一度的庙会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这里一年一度的庙会,这个传统已延续了几百年,相传公元前565年四月初八,,传教45年,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每年的四月初八这天焚香祭奠,庙会也就由此而来。
16
17
18
19
20
21
红山文化之民俗的标致
22
红山文化的民俗
秧歌源于元宵节庆时的集会表演,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一种民族性的集体舞蹈,发展逾千年,一定会形成自己成熟而稳定的风格,并不失时机地诞生许多相近的艺术形式。民间秧歌队正是这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十数人至上千人不等,按一定的程式表演
23
24
25
26
27
28
29
红山文化之旅游
作为红山文化的发源地,经久文化遗址,无疑也会是人们旅游向往的圣地,而对于赤峰红山文化而言,自然界的证明无疑是最好的证明,或许也应该是一种必然。
30
葫芦峪
葫芦峪位于赤峰市西北部、这里是地处七老图山脉的深山老林,在深山老林中因山峰环绕状似葫芦而得名。
31
民俗风情区
在那里,你可尽情领略山老区人民的淳朴民风,享受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