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doc

格式:doc   大小:59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doc

上传人:小辰GG1 2022/2/18 文件大小:5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反映离乱的痛苦3、冋情人民的疾苦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
的担忧。 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 2、保家卫国的决心3、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慨悲伤 4、年华消逝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
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 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 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
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 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 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1悲凉,悲壮,悲壮苍凉 2,缠绵,3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凄凉,凄美5,意境高远,深远6意境优美7幽静 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1、 表达方式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抒情 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抒发了女词人慷慨激昂的人
生理想,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懦弱行为。
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
感,《如梦令》中李清照对春光的留念惜别之情,正是借助于海棠花一夜之间已是“绿肥红 瘦”的景象来抒发的。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 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
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 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2、 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渲染。■
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比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 尽长江滚滚来”,就渲染出深秋江边的萧条、冷落的气氛,与诗人悲凉、伤感的人生感慨相 吻合。■
衬托。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 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借描绘 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 “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
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可以动静结合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 相辅相成。前者属于烘托手法。―|
也可以是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或喜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对比。■
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请看朱淑真的《生查子?元夕》:了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