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中医艾灸操作规范.doc

格式:doc   大小:39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医艾灸操作规范.doc

上传人:2786321826 2022/2/18 文件大小:3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医艾灸操作规范.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 z.
中医艾灸操作规
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泌尿科

前 言................................................艾灸还可强身保健,可常灸命门、关元、气海、中脘、足三里等穴。
4考前须知

明确诊断,做到有针对性;准备好施术时所需要的器材、用品等;指导受术者采取适宜的体位;加强与受术者之间的交流,使其解除不必要的思想顾虑。
-
. z.

艾条灸时,要注意燃点的距离,太近则易烫伤,太远则疗效不佳,应随时询问病人温热感,并观察局部潮红程度。行艾柱灸时,更应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烫伤。
-10min,不宜马上进展剧烈运动。艾条灸毕后,应将剩下之艾条套入玻璃试管或将燃头浸入水中,以彻底熄灭,防止再燃。如有绒灰脱落床上,应清扫干净,以免复燃烧坏被褥。
5操作方法

体位选择
常用体位: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
施灸顺序
施灸的顺序,临床上常见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施灸壮数先少后多,施灸艾灶先小后大。
施灸手法
施灸手法有补有泻,需根据辨证而定,虚者宜补,实者宜泻。
-
. z.

温和灸
.1操作步骤
将艾条燃着一端,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进展熏灸。〔本"规"中选穴与"砭石"规合并使用〕
对于局部知觉减退的受术者或小儿,施术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施术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受术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
.2操作时间
每次灸10~15min,以施灸部位出现红晕为度。每日1~2次,一般7~10次为一疗程。
.3 适应症
主要用于腰腿痛、风寒湿痹、肘劳、漏肩风、面瘫、胃痛、腹痛、泄泻、咳嗽、哮喘、心悸、胎位不正等及其他多种慢性病患者的防治。还常用于保健灸。
温针灸
.1 操作步骤
先取长度在 〔×40mm〕以上的毫针,刺入穴位得气。
-
. z.
在留针过程中,于针柄上或裹以纯艾绒的艾团,或取长约2cm艾条,套在针柄之上,无论艾团、艾条段,均应距皮肤2~3cm,再从其下端点燃施灸。
.2 操作时间
每次灸20~30min ,以施灸部位出现红晕为度。
.3 适应症
本法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可缓解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症。
多功能艾灸仪
.1 操作步骤
接通电源,翻开艾灸仪的电源开关。
将艾头插入艾头插座。
翻开控制面板上的启动开关,根据艾治的时间及施治温度在面板上进展设定。
将专用松紧缚带扣入艾头两侧的空固定好。
将专用隔热垫整齐放入组合艾头艾腔。
用松紧缚带把艾头固定在施灸穴位上对患者进展施治。
6禁忌症

-
. z.
局部在头面部或重要脏器、大血管附近的穴位,则应尽量防止施灸或选择适宜的灸法,特别不宜用艾炷直接灸。另外,孕妇少腹部禁灸。

凡高热、大量吐血、中风闭证及肝阳上亢头痛症,一般不适宜用灸法。

对于过饱、过劳、过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慎用灸法。
7施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响及处理措施

实施艾灸过程中可能出现胸闷、心慌、晕厥,皮肤瘙痒、刺痛、水疱等不良反响。

根据体质和病情选用适宜的灸法
以受术者的病情、年龄、体质等决定施灸量的多少。
假设要选用化脓灸时,一定要征得受术者的同意,并在病历上记录、签字。
晕灸现象处理
-
. z.
立即停顿艾灸,让受术者平卧于空气流通处,松开领口,给与温白糖水〔糖尿病者慎用〕或温开水,闭目休息即可。对于猝倒神昏者,可以针刺水沟、十宣、中冲、涌泉、百会、气海、关元、太冲、合谷等穴以急救。
水疱处理
施灸后皮肤出现红晕是正常现象,假设艾炽热力过强,施灸过重,皮肤易发生水疱。如果水疱较大用消毒针刺破后消毒,防止感染,数日可痊愈,一月局部可能留有色素沉着。
-
. z.
评估
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