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教育叙事于会宁.doc

格式:doc   大小:14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教育叙事于会宁.doc

上传人:bkeck 2022/2/19 文件大小:1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教育叙事于会宁.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理解是沟通心灵的桥梁
于会宁
 在日新月异的社会里,不可防止地产生了代际之间的隔膜、沟壑。作为一名青年老师,我有时看不惯学生自由行事,看不惯他们自私懒惰,看不惯学生不懂情理,看不惯学生言行过于早熟。反过来想想,学生对我们也会不满意,不满理解是沟通心灵的桥梁
于会宁
 在日新月异的社会里,不可防止地产生了代际之间的隔膜、沟壑。作为一名青年老师,我有时看不惯学生自由行事,看不惯他们自私懒惰,看不惯学生不懂情理,看不惯学生言行过于早熟。反过来想想,学生对我们也会不满意,不满意我们的种种限制,不满意我们经常絮絮叨叨,不满意我们有时教训的态度。
     在工作中,我渐渐成熟,懂得了理解是沟通的纽带,信任是师生间的粘合剂。
 一、师生要加强理解。
一方面,学生的向师性决定了他们喜欢模拟的特点。老师的一笔好字,认真的教学态度,整洁的仪容仪表,都会激发他们热爱师长的情感。一次,一位家长说孩子回家经常会议论我上课时的言行,甚至模拟我走路的姿势和笑的样子。我听后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一种从心底产生的压力。以后,每次上课我都会想起这件事,它催促我把课讲到最好,对学生的要求恰如其分,让自己在学生的心目中最完美,让更多的学生喜欢我,喜欢我所教的学科,以致让他们体会到我身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严谨的学风和随和亲切的性格特点。我想,这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对学生的感染应该是最深化的.
  另一方面,老师要加深对孩子的理解,这是做好工作、处理各种矛盾的打破口,也是热爱学生的集中表现。
我们班有个学生叫张艺,刚开学看着挺乖的,过了两个礼拜开场逃课,第一次补课她就没来,家里 没人接,正好那天吃过午饭我在街上碰上了她,我就问她为什么没去上课,她说上午打吊针了,下午还要去,我说那你下午回来再去,,说要回去给奶奶说一下,我说好吧我和你一起去,顺便问问你奶奶你上午到底干什么了。她一听不回去了,,被我撞见了还不老实总找借口。晚上我把 打回去她伯伯接的 然后就说知道了。随后我在原来班主任和带课老师那里理解了情况,她以前就爱逃课,她爸爸妈妈都没在,他跟伯伯、奶奶住在一起,家里人对她的管教也不严。星期一来校后我仔细的询问她逃课的原因,她的每一个理由都被我问倒,没方法她才说了实话。然后我用亲切的语气跟她说作为女孩要听话、乖巧要让老师和家长省心,然后我问了她家里的情况,再对她进展说服教育,她流着泪说老师我向你保证我以后再也不逃课了,我写保证。 .之后每隔一段时间我就跟她谈一谈,告诉她该怎么做。虽然她偶尔也犯错误,但她的表现好多了,运动会上她还代表我们班跑接力她不负众望跑得很出色。
我想:我们只有理解孩子,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孩子们的需要、欲望及人格表现,才能帮助他们选择正确的行为。
二、师生要经常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我敢拿脑袋担保,假设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和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议论任何教育都总归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
  老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随时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和生活需求,理解他们的情绪和隐衷才能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中发现学生一些好的苗头和可贵的思想.
有个学生经常和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