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留守儿童心理安康教育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假设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应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心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别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安康教育和保欠缺严重影响他们和别人的社会交往。周宗奎等人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时有失落感,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变得自闭,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等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3.性格和行为出现偏向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上、价值上的偏离和性格开展的异常。一方面,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孩子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表现为脾气急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晋级为打架斗殴,打骂老师和同学,甚至是长辈。极少数留守儿童受社会不良团伙影响,出现了违纪行为或犯罪现象.
  4.逆反心理严重
  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疑心,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自己,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和人交流时充满警觉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1.父母教育缺位
  缺乏完好的家庭教育,、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大多数儿童来说,亲子关系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村留守儿童长期和父母别离,因此,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和父母进展正常的情感交流,无法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就会产生安全感和自尊心的缺失,导致心理上的敌意和焦虑。
  2.监护人教育不当
  ,监护人多数是其祖辈,包括祖父母、、生活习惯多和时代不合拍,不利于儿童社会化,易造成儿童适应不良;祖辈大多溺爱孩子,对孩子要求放松和原那么放宽,,一般为亲戚或朋友来代养的方式,对孩子的监视也大多不如父母强。一是亲友要维持自身生计,难以全精力投入教育孩子。二是孩子不属亲生,或过度溺爱,易使孩子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性格;或过于严厉,易使孩子产生消极对抗的情绪和行为。
  3.学校教育缺乏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将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但由于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缺乏制约了留守儿童心理的安康开展。目前,对于留守儿童较好的管护措施是实行寄宿制,但大部分农村学校缺乏寄宿条件,即使有,一般条件都较差,学校很少开设心理课程,也很少对学生进展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其心理安康开展缺少正确的引导;部分老师无视了和留守儿童的沟通,75.0%的留守儿童反映老师没有家访过,被无视、被遗弃的感受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开展.
  4.社会教育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