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德育创新和班主任案例研究
上海市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科研部
马兰霞
案例一:留在“应当”和“不当”之间的思考
道德哲学认为:人们的道德行为可以分为“不当”、“正当”和“应当”三个层次:
不当--只享受权利而不尽义务,未能履行责任;
正当--履行了所承担的职责,权利与义务达到对等;
应当--所尽义务超越了应负的职责,即“奉献大于索取”,是理想的道德境界。
案例一:留在“应当”和“不当”之间的思考
“不当”——“正当”
是“行为纠偏”过程,
是培养他律道德的过程,
这一过程需要诉诸权威的威慑力量。
“正当”——“应当”
是一个提升境界的过程
是发展自律道德的过程
应该激发动机、启发自愿才可能达到道德的理想境界。
案例一:留在“应当”和“不当”之间的思考
中小学道德教育存在的弊端:
偏于两极:对于“不当”行为的纠正和对于“应当”境界的提倡,忽视了对于“正当”行为的肯定,使道德教育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用统一要求的方法培养“应当”境界,混淆了培养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的区别;
缺乏对不同教育对象的分层要求,严重影响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案例一:留在“应当”和“不当”之间的思考
对于“应当”境界的培养方法:
舆论宣传
榜样示范(尤其是有社会影响的人物)
情景感染
此次四川地震后的抗震救灾给我们的启示
案例二:褒其精神、疑其效果
聚焦问题:
1、班主任的一次以身作则,能产生持久效应吗?
2、请假者的值日义务转移给谁才是合理的?
分析:劳动委员代扫?
与岗位相联系的“义务”是“责任”,是必须履行的;
不与岗位相联系的“义务”是纯粹的义务,没有必须性。
建议:完善制度设计
“义务补偿”或“义务分摊”
案例二:褒其精神、疑其效果
再分析:这样的制度设计是否会助长学生斤斤计较的心态而不利于“高尚道德”养成?
在一个社会系统中,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的。多承担义务者,客观上在为“不履行”或“少履行义务”者提供逃避责任的机会。
在“责任基本到位”的环境里,“利他”和“奉献”才有利于道德增量。
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基础是“责任”。
道德心理:制度公正的环境有利于人们对“责任”的认同。
案例二:褒其精神、疑其效果
两种价值体系的碰撞与交融
以“集体本位”为核心的价值体系
强调利他、互助、奉献
以“个人本位”为核心的价值体系
强调责任、诚信
以责任、诚信为基础,以利他、互助、奉献为导向的一元统多元的价值体系
案例三:诚信,是愉快的体验还是痛苦的考验
韦小红坚持“诚信”得到的不是“愉快的体验”而是“痛苦的考验”,问题出在哪里?
分析:规则设计存在问题
表扬好人好事,批评坏人坏事——思想引导
被表扬“加分”,被批评“减分”——利益制约
利益制约具有双重性:
以利益为手段,激励好行为;
以利益为目的,诱发人性“恶”:
案例三:诚信,是愉快的体验还是痛苦的考验
要加强防范“恶”的设计:
自我批评的班级不扣分;
或者,被批评的班级限期整改后可以不扣分;
弄虚作假的班级一经查实加倍扣分。
“一日常规评分”——师生共同作弊
“班级免检申请”——师生共同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