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九章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经济增长是任何社会都面临着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学习本章,应当了解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和制约条件,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经济增长、经济波动与通货膨胀等的关系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本章,应重点掌握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和制约条件、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现状及其转变、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及其转换、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与实质及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难点是理解经济增长、经济波动与通货膨胀等的关系。
第一节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和制约条件
一、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一)经济增长的含义
经济增长即社会扩大再生产所引起的社会总产出的增长,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总产出即物质产品和服务生产总量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增长。
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众多的。然而,直接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在生产过程中耗费的劳动以及使用劳动的成效即劳动生产力。
(二)经济增长的一般模式
社会平均劳动生产力=国内生产总值/劳动就业总量
经济增长率=劳动就业量增长率+社会劳动生产力增长率
在增加投资的条件下,劳动就业量的增加就取决于这一时期的投资总额和当时的技术条件所决定的资本—劳动比率。
劳动就业增长量=投资额/资本—劳动比率
劳动就业量增长率=劳动就业增长量/劳动就业总量=投资额/资本—劳动比率/劳动就业总量
∵投资额=投资率× 国内生产总值
∴劳动就业量增长率=投资率× 国内生产总值/资本—劳动比率/劳动就业总量
而:社会平均劳动生产力=国内生产总值/劳动就业总量
∴劳动就业量增长率=投资率×社会平均劳动生产力/资本—劳动比率
经济增长的一般模式
(三)持续、协调的经济增长率应当满足的要求
;
;
、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水平逐步有所提高,使职工的积极性得以持久发挥;
,保持后劲,保证经济、社会的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
;
。
(四)适度的经济增长的实现条件
,并使投资率从而是投资规模不超过合理积累率所确定的限度。
—劳动比率。
。
。
二、经济增长的制约条件
经济增长的制度条件主要有:
劳动力供给状况
技术进步程度
必要的消费增长
产业结构的适应性
企业素质
自然资源的数量及开放利用程度
对外贸易状况
第二节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
实现经济增长的途径就是经济增长方式,它可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形式。
我们可以从经济增长源泉的角度来理解和区分两种形式,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有时相互交叉和同时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