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规划.doc

格式:doc   大小:54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规划.doc

上传人:幻影 2022/2/20 文件大小:5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规划.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规划
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规划
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规划
合肥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规划
合肥市科技局
2017年4月1日
创新就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就是大势所趋,合肥当前正站在一个新新中心。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以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为主体,东西向长约30公里,南北向宽约7公里,总面积约224平方公里。空间范围东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经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西至浙江农林大学,就是一条东西向的带状科技创新集聚区。其空间布局为“一带、三城、多镇”,其中“一带”就是东西向的主轴发展带,“三城”包括浙大科技城、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多镇”即走廊沿线具备不同功能的特色小镇与创新区块。在发展路径上,主要就是强化需求导向的创新链、拓展高端融合的产业链、部署渠道活跃的资本链、打造外联内畅的交通体系、导入高品质的服务功能与完善保障机制。
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该走廊就是G60高速公路的松江段,全长40公里,区域面积约283平方公里,形成了“一廊九区”的建设框架。“一廊”:东起临港松江科技城,西至西部科技园区,形成产城融合的科创走廊;“九区”包括临港松江科技城板块、洞泾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松江新城总部研发功能区、松江新城国际生态商务区、国家级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松江出口加工区、松江大学城双创集聚区、松江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园区、松江西部科技园区。
国内外典型科技创新走廊的发展建设经验及对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的启示包括以下方面。
科技生态融合。根据科技人才流动的相关理论可知,科技创新在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下能够取得更优秀的绩效与成果。国内外的科技创新走廊基本上都位于生态环境优美的区域,这为区内企业与居民提供了优质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保证了科技创新走廊拥有“第一资源”与“天然吸引力”。
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规划
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规划
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规划
辐射影响巨大。已有的典型科技创新走廊都具有明确的地域空间,尽管其物理空间规模有限,但其创造的无形辐射影响空间巨大,都成为一个区域、国家乃至全球性的科技创新发源地。
创新要素集聚。科技创新走廊的本质就是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集聚与整合各类科技创新要素,串珠成链,把产业、技术、科技与人才等创新要素通过轴线或者轴带有机串联与融合起来。
服务设施完善。强调以人为本,在保护好区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不断完善科技中介、交通、居住、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娱乐等服务设施,消除创新创业人员的后顾之忧。
二、关于建设思路的考虑
(一)建设思路。
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按照“中国创湾,全球智廊”的总体定位,以创新转型升级发展为导向,以优化与增强科技创新供给为抓手,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一条主线”,紧扣现代科技与生态文明“两大主题”,坚持三个统筹,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实现生产空间高效、生活空间宜居、生态空间优美,把长廊建***与人、人与自然与谐共处美丽家园;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培育一批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结合历史传承、特色文化打造特色长廊;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功能定位,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强化区域协同协作与创新合作机制,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资源共享网络,以协同创新牵引长廊发展,打造全国一流、全球知名的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不断提升合肥经济实力、创新动力、开放活力、人文魅力、环境吸引力与品牌影响力,成为全国科技生态深度融合发展的示范区、中国参与全球科技发展的新平台、安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发动机。
(二)基本原则        。
国际视野,合肥特色。积极吸纳与借鉴国际区域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用国际思维、国际理念、国际规则引领发展,以国际化创新平台为载体,加强与国内外高端研发机构与大企业集团的战略合作,加速各类创新资源的集聚融合,进一步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提升创新发展国际化水平。
生态优先,深度融合。要把科技与生态的深度融合作为建设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的首要原则。在坚守生态红线的前提下,要一手抓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手抓生态环境建设,改变科技与生态“两张皮”的现象。既要用最新的科技创新成果推动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又要用不断改善的生态环境来吸引高端人才、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要素集聚,由此促进科技与生态的深度融合与双赢发展。
改革引领,重点突破。加大科技创新改革力度,坚持问题导向,按照先易后难,补齐发展短板,率先在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环节突破,尽快构筑包括源头研发、孵化培育、转化应用、科技中介、公共服务等在内的系统的科技创新体系,由此显著提升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