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2021年重庆市中考语文真题试卷(含答案).docx

格式:docx   大小:111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1年重庆市中考语文真题试卷(含答案).docx

上传人:小雄 2022/2/21 文件大小:11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1年重庆市中考语文真题试卷(含答案).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021年重庆市中考语文真题试卷(含答案)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30分)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有谩的一项是()
放眼望去,树木掩映下的八角亭棱(l€ng)角分明,碧水潭泛着微光。
往事如甘甜的美酒,即使封坛零(gao)藏,余香也总能厦千万间, O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⑥ ,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2)古往今来,大批仁人志士为了心中的信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代“牧羊人”杨善洲
", o ”(龚自珍《己亥杂诗》),退休后植树造林,老骥伏相;“杂交水 稻之父”袁隆平“— 。”(李商隐《无题》),致力于让天下百姓吃饱吃好,
奉献终身。
【答案】 ①.谁家新燕啄春泥 ②.大漠孤烟直 ③.随君直到夜郎西 ④.山回路转不见君 ⑤.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⑥.先天下之忧而忧 ⑦.落红不是无情物 ⑧.化作春泥更护花 ⑨.春蚕到死丝方尽 ⑩.蜡矩成灰泪始干
(―)(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 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 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 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椀。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 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 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便舍船
屋舍俨然
B.
寻向所志
便扶向路
C.
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D.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氓,为屿,为堪,为岩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而的句子。
(1)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宜的一项是()
文章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叙述了发现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再访桃源的过程。
文章第三段描述桃源人招待客人的细节,突出桃源人真诚淳朴、热情好客的民风。
文章结尾写刘子骥“欣然规往”,由此可以看出,本文记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文章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暗含对黑暗现实的批判。
选文中的桃源人与链接材料中的滁人都过上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但其形成的原因各有不同, 试简述。
【链接材料】
滁①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今②滁介江淮之间,民安 于吠亩衣食,以乐生送死气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⑤于百年之深也。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①滁:滁州。②今:北宋。北宋结束了唐末到五代的战乱。③乐生送死:百姓活着时能快乐地生活, 去世后能得到好的安葬。④上:皇上。⑤涵煦:滋润化育。
【答案】9. B 10. (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2)他们(桃源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11. C
,与世隔绝;滁人是因为朝廷实行了体养生息的政策。
三、现代文阅读(40分)
(-)(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樟树下,外婆家
朝颜
一群老樟树,时常绵密地铺进梦境里。顺着它们挥舞的长臂,童年、外婆、乡愁,时间的经纬,无 数次重新映现在一座名叫樟树下的村庄深处。
大巴车一路畅行,开进了村委会门前的宽阔停车场,车上走下来一群来自全省各地的文艺家,作为 其中一员,你忍不住动情地向众人指认这个村庄在你生命中的特殊意义——外婆家。
儿时钻进钻出的土房子、老洞水、泥巴路、猪栏牛舍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白墙黛瓦的徽 派建筑,还有整洁的水泥路、青砖地。原来供全村人洗衣服的泥堰池塘,如今用片石砌得方方正正,成了 荷花池。一口用来汲取饮用水的简易水井不见了,你还记得,井面上垫着一块湿滑的木板,上面长满青苔。
念书前,你是外婆家的常客,父母忙得脚不沾地的年月,一个无人看顾的野孩子,多么需要一个随 时可以倚靠的温暖怀抱,外婆给了你一张共卧的床铺,还有许多个在鼾声中如梦的夜晚。只是,她和三舅 三舅母共同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