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石匣子楚墓墓葬资料的认识与分析.docx

格式:docx   大小:14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石匣子楚墓墓葬资料的认识与分析.docx

上传人:阿哈哈哈吧哈哈哈 2022/2/22 文件大小:1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石匣子楚墓墓葬资料的认识与分析.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精品范文模板 可修改删除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撰写人:___________日 期:___________1座(编号石M66)。周家院子墓地海拔稍高,目前,在这里除发现有东周时期遗址以及汉代至六朝时期的数座墓葬外,尚未发现战国时期墓葬。洞天堡墓地是这一带墓葬分布密度最大的墓地,2006、2007年先后两次共清理战国墓7座,均为楚墓。在这一墓地还发现有几座土坑墓因其他原因未发掘。但根据勘探情况(墓口尺寸及墓圹深度)推测,也可能是楚墓。田坝河(亦称罗家桥)墓地位于这一地带最东端,经过前后两次发掘,共清理战国墓10座,其中楚墓9座,另1座为巴墓[2]。据统计,目前发掘并见于报道的考古资料可知,在石匣子一带发现战国墓已达60余座,其中楚墓40多座。具体数据见下表(部分资料尚在整理中):
精品范文模板 可修改删除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二、对墓葬资料的初步认识
 
从这一地带的地理环境观察,如果从井河口算起往北至田坝河(罗家桥)沿江边长约1500米的范围内,其间的山嘴、缓坡、台地、小平坝等地都有墓葬分布;其中,洞天堡墓地,在一面积不大的山嘴上,经2006、2007年先后两次发掘,共揭露面积1100平方米,发现墓葬17座,是这一带墓葬分布最密的地区。17座墓葬中有楚墓7座,汉墓10座。另石匣子墓地、田坝河墓地的墓葬分布情况(结合前几年的发掘情况)大致与洞天堡墓地一样,分布也比较密集。仅就发掘的楚墓资料来说,这批楚墓相对集中地分布在三个区域,即崖脚、石匣子;洞天堡;田坝河。三个区域相互间有水湾、冲沟相隔,以崖脚、石匣子墓地面积最大,发现楚墓最多,共28座;其次,是田坝河,共9座。再次是洞天堡,共7座。这些墓葬基本上都在海拔高程150~160米之间。
 
这批楚墓多为长方形宽坑,多数为长宽比例近3∶2的长方形,口大底小,一般较深,,四壁经过修整,葬具为一棺一椁,多数腐朽不存,仅1998年发掘D区M8、M9、M11保存较好。墓圹内多数有二层台,二层台高度基本上与椁盖板或略高于椁盖板,椁下两端一般都放有用于垫置棺椁的横木。墓向不一,从45°~355°不等。随葬品数量不多,一般为1~4件,个别较多。以陶器为主,器物组合为:鼎、敦、壶;鼎、豆、盂、壶;盂、罐、豆;铜器少量,主要有鼎、兵器等;玉石类有石璧、玉璧;此外还有料珠及其他饰件。这些随葬品多放在头端,部分放置一侧。从这批出土器物的形态上看,与三峡东部楚国腹地的湖北当阳、枝江、荆门、江陵等地的楚墓中出土器物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与当地哨棚嘴文化及巴文化中常见的器物明显不同,我们推断这些楚墓中的部分随葬品可能是楚人西移由故土携带至此的实用器,而非本地生产。尽管如此,巴文化对此处楚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洞天堡M13中出土的1件陶鍪,此鍪为圜底,器身饰绳纹,肩部有一环耳,还有的墓葬中发现有圜底罐,圜底釜等,这些都是典型的巴文化器物。可见,楚人也汲收了巴文化的某些因素。
精品范文模板 可修改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