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为什么艺术品市场的“审美疲劳”需要缓解?.doc

格式:doc   大小:102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为什么艺术品市场的“审美疲劳”需要缓解?.doc

上传人:sbuufeh058 2016/9/29 文件大小:10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为什么艺术品市场的“审美疲劳”需要缓解?.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为什么艺术品市场的“审美疲劳”需要缓解?与所有物品一样,作为消费品的艺术品也具有边际效用。边际效用(Marginalutility)理论认为,物品的效用体现为它们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物品的价值则是人对其效用的主观评价。按照效用递减定理,人对物品的评价会随着自身欲望的不断满足而递减,当欲望得到完全满足时,物品的效用递减为零,其价值完全消失。一个经常被引用的例子是,对于一个需要4个馒头能吃饱的人而言,第一个馒头最能够缓解饥饿,其效用最大,第二、第三个馒头的效用依次递减,第四个馒头的效用最小,如果继续吃第五个馒头,就会产生负效用。艺术品消费中的效用递减,表现为审美疲劳。审美疲劳是美学术语,指人们在欣赏美的过程中,美感开始减弱,甚至对审美对象表示厌弃。从心理学看,美感来自人的神经受外部刺激而产生的兴奋,随着同一刺激的反复进行,人的兴奋程度会逐渐下降,至兴奋消失时,美感便不复存在。在艺术品消费中,新鲜的艺术样式可以带给消费者最大的审美愉悦,但它们的反复出现,会使其审美效用递减,逐渐产生审美疲劳。当代艺术不断翻新花样,正是为了让消费者不断获得最大审美效用。当代艺术市场的泛滥炒作,加剧了消费者的审美疲劳。与古代艺术品存量有限不同,当代艺术品可以迅速增加市场供应量。近年来当代艺术市场日益火爆,催生了日趋严重的跟风现象,也有成名艺术家大量自我复制,结果使很多本来很新颖的艺术样式,因重复过多而引起消费者审美疲劳,甚至遭到厌弃。早在2007年,评论家高名潞便认为,80%的当代艺术品都将被淘汰。在不景气的宏观经济背景下,中国艺术品市场持续低迷,特别是在2015年,中国当代艺术板块变得举步维艰,很多全球当代艺术市场的新星变成了流星。大规模调整之后,大批不值得留下的艺术品必将被淘汰出局。挖掘新面孔,是破除审美疲劳的诀窍。在一级市场,虽然年轻艺术家最能带来新意,但太多的年轻艺术家展览反而会导致观众审美疲劳。2014年新年,索卡、博而励等几家指标性画廊逆势而动,将视线锁定于老艺术家群体,相继推出了老艺术家的展览项目。对此,博而励画廊主WalingBoers给出了极富哲理的诠释:“老的就是新的”。同样,在很不乐观的2015年秋拍中,也有一些更精巧的专场赢得认可:上海佳士得的“+86FirstOpen”首次将中国年轻艺术家作为整体概念推向国际市场,其中一些艺术家和绝大部分作品是首次进入二级市场,成交率高达97%;中国嘉德所策划的“85新潮美术三十年纪念专场”和“沙耆比利时时期艺术专场”,更是100%成交。艺术品租赁是应对审美疲劳的又一良方。在国际上,艺术品租赁是艺术银行的重要业务。1972年,加拿大国家艺术委员会建立了世界上首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