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哺乳纲
第二十章 哺乳纲〔Mammalia〕
教学目的和要求:
重点掌握哺乳动物的进步特征
掌握哺乳类各亚纲、重要目及某些科的特征
掌握哺乳类的生态、起源和演化
重点:
1、哺乳类的进步特征
2、各亚纲的特征兴旺
皮肤衍生物,来源于表皮的生发层
多为c e l l腺
4种类型 皮脂腺:泡状腺,多开口于毛束基部
汗腺:管状腺,下陷入真皮深处
乳腺:管状腺与泡状腺复合
味腺〔臭腺〕:汗腺或皮脂腺的衍生物
有爪、角等皮肤衍生物
爪:与爬行类的爪同源、趾〔指〕端表皮角化保护器官
爪、蹄、甲——三种类型
〔2〕角:头部表皮及真皮局部特化的产物
为有蹄类的防卫利器
洞角〔牛角〕:不分叉,终生不更换,骨角+角质鞘
实角〔鹿角〕:分叉,每年脱换一次,骨质角,由真皮骨化后,穿出皮肤而成
鹿茸:刚出生的鹿角,外包富有血管的皮肤
犀牛角:毛的特化产物
骨骼
演化趋向
1 、骨化完全,为肌肉附着提供充分的支持。
2、愈合和简化,增大了巩固性并保证轻便。
3、提高了中轴骨的韧性,使四肢骨能以较大的速度和范围活动。
4、长骨的生长限于早期,提高了骨的巩固性并有利于骨骼肌的完善。
结构特点
脊柱、肋骨及胸骨
脊柱区清楚显,为5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尾椎
颈椎:多7枚,第1、2枚特化为寰椎和驱椎
功能:提高了头部的运动范围。
胸椎:1 2—1 5枚,两侧与肋骨相关节
腰椎:6—7枚
荐椎:3—5枚,常愈合成一块荐骨
尾椎:数目不定,且多退化
双平型椎体,相邻椎体之间有软骨构成的椎间盘,可缓冲运动时对脑及内脏的震动,提高了脊柱的负重能力
胸椎、肋骨及胸骨构成胸廓
保护内脏,完成呼吸动作,间接支持前肢。
头骨
脑颅〔—脑兴旺〕和鼻腔〔—嗅觉器官兴旺〕扩大
中耳腔有了3块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
某些骨块消失、变形和愈合
例:枕骨、蝶骨、颞骨等都由多块骨愈合而成
巩固与轻便的矛盾得以解决
有兴旺的次生腭〔硬腭〕
由前颌骨、颌骨及腭骨的突起拼合成,为分割口腔内呼吸与消化通路的隔板,与软腭一起使空气沿鼻通路向后输送至喉,从而使咀嚼时能完成正常呼吸,解决了“消化〞与“呼吸〞的矛盾,内鼻孔后移。
下颌由单一的齿骨构成
具颧弓〔颌骨与颞骨的突起 + 颞骨本体〕
带骨及肢骨
肩带
肩胛骨:兴旺
乌喙骨:退化成肩胛骨上的突起〔乌喙突〕
锁骨:趋于退化
腰带
额骨:与荐骨相关节
坐骨
耻骨
在腹中线缝合
闭合式骨盆:左右坐骨
左右耻骨
愈合、巩固,加强了对后肢支持的牢固性。
肢骨
根本结构似一般陆生脊椎动物。
但 肘关节向后转 提高了支持和运动能力
膝关节向前转
足型
跖行:狒狒
趾行:狐
蹄行:与地表接触最小,适快速奔跑,羊、驼
四、肌肉
具膈肌
哺乳类特有,圆形
起于:胸廓后端的肋骨边缘
止于:中央腱
分膈胸、腹腔、骨骼肌,但受植物神经系统支配
皮肤机兴旺
有骨骼肌分化出来,位于皮肤的下面。使该处产生运动。
声类皮肤肌退化,反剩面部的表情肌
皮肤肌的演化:鱼类 无
两栖类—鼻瓣内
爬行类—兴旺,鳞片活动
鸟类—松快、活动羽毛
哺乳类—躯干部皮肤颤抖,毛发竖立。
咀嚼肌强大:捕食、防御、口腔咀嚼
五、消化
消化管分化程度高
出现了口腔消化
消化能力提高
口腔及咽部
因咀嚼和口腔消化的出现,引起了口和咽部结构发生了改变
具肌肉质唇,口裂小,有颊
具硬腭和软腭
具兴旺的肌肉质舌,摄 吞咽、味觉
具槽生的异型齿,齿分化为门、犬、前臼、臼齿4科。
齿冠
齿根
门齿:凿状,切割
犬齿:齿冠成锥状,撕裂
前臼、臼齿:臼状,咬、切、压、研磨
牙齿与食性的关系
齿式
门 犬 前臼 臼〔上一侧〕
门 犬 前臼 臼〔下一侧〕
ⅹ2 = 3 2
例:猴与人: 2、1、2、3
2、1、2、3
ⅹ2 = 2 8
兔: 2、0、3、3
1、0、2、3
换牙:
乳齿:臼齿无乳齿
恒齿:前臼齿、门牙、犬牙有乳齿
有唾液腺,唾液中除含大量粘液外,还含有唾液淀粉酶
淀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