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文档名称:

《逢入京使》.ppt

格式:ppt   大小:464KB   页数:2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逢入京使》.ppt

上传人:相惜 2022/2/22 文件大小:46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逢入京使》.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导入新课
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岑参。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歌《逢入京使》。
整理ppt
1
逢入京使
整理p,思念之情不免涌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整理ppt
11

因为岑参是第一次到西域,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
整理ppt
12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一方面有对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与思念亲人之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整理ppt
13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道,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
全诗理解
思想感情
此诗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
整理ppt
14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整理ppt
15
宋之问    宋之问,一名少连。字延清,虢州弘农人。弱冠知名。初征,令与杨炯分直内教。俄授雒州参军,累转尚方监丞,预修《三教珠英》。后坐附张易之,左迁泷州参军。武三思用事,起为鸿胪丞。景龙中,再转考功员外郎。时中宗增置修文馆学士,之问与薛稷、杜审言首膺其选,转越州长史。睿宗即位,徙钦州,寻赐死。集十卷,今编诗三卷。
整理ppt
16
【诗文解释】   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遇到的家乡来人。
【词语解释】     岭外:今广东省一带。     怯:畏缩、胆怯。
整理ppt
17
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诗人记述了还乡之情,描写了一个长期在外,得不到家里的书信的人,回乡途中担心家里出事,遇到熟人也不敢相问的情景,主要突出了人物的心态。这首诗曲折含蓄,真切细致。
【诗文赏析】
整理ppt
18
异曲同工“真”“奇”“妙”
——《渡汉江》与《述怀》经较鉴赏
述怀    杜  甫
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
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整理ppt
19
初唐诗人宋之问的《渡汉江》(以下简称“宋诗”)写的是贬客归家之心事,盛唐诗人杜甫的《述怀》(以下简称“杜诗”)述的是身经丧乱之情怀,但两诗的感情之真、反接之奇、渲染之妙,可谓异曲同工,下面分别作一赏析。
整理ppt
20
一、感情之“真”
古人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宋诗和杜诗之所以能引起读者感情上的某种共鸣,首先归因于诗人的真情实感。正如宋顾乐称《渡汉江》“贬客归家心事,写得逼真的绝”,申涵先说《述怀》“非身经丧乱,不知此语之真”。宋诗的前两句追叙谪居岭南与家人音讯断绝的情景,一个“断”字,真实地道出诗人的思家之苦,思乡之切,其羁旅之愁、孤寂之感也尽在其中。特别是“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两句,更是把诗人急切盼音书又怕不祥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维妙维肖。
整理ppt
21
透过“情更怯”和“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更真切,富于情致,惟其如此,才能感人。和宋诗一样,杜诗的前两句同样着力表现由战乱造成的和家人音讯断绝之久,透露出岁月难捱、乡情难捺的痛苦。后两句将诗人心中郁积的牵挂、忧思、悬想,用顿挫曲折的手法,抒写得真切动人。
整理ppt
22
二、反接之“奇”
宋诗和杜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之间运用了“反接”的表现手法,所谓“反接”,看似与常情相反,实际上是表现在特殊情况下的一种正常心理。
宋诗和杜诗虽然感情的性质很不相同,但表达方式却惊人的相似。前两句都极力描述音书断绝、时间久远给诗人带来的精神痛苦,按照常情,宋诗的后两句应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特别指出的是杜诗,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
整理ppt
23
该说此时“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而两诗后两句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但仔细品味,又觉在情理之中,是在前两句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这种感情可以说古今一也。著名作家老舍在《我的母亲》一文中说:“‘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每逢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