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教学目的:
   1、精读课文片断,进一步一会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坚决不移的信念,就会!我们理解句子内容,不仅要抓词,还得找词语背后的资料,借助资料帮助理解。
12、老师导读这句话,引导学生读出对谈迁的敬仰。
三、理解“厄运",明白数据作用
1、老师出示朱熹读书方法,导读:读书要读书要扎扎实实,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我们继续用这个方法读课文,然后说一说谈迁遭受的厄运是什么?
“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那么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那么不敢志平彼,如是循序渐进,那么意志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矣。"
2、指名反响。(一天夜里,小偷溜进谈迁家头东西,见到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国榷》愿稿是值钱的财物,接把整个竹箱偷走了。)
3、老师:面对谈迁如此悲惨的厄运,作者感慨万千,谁来读这句话。(老师出示以下词语)
“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
4、老师导:谈迁丢的是一本书,而作者为什么说他丢的是20多年的心血呢?(指名反响,老师出示句子)
“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5、老师:静下心来再读一读这一句子,想一想:从数据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抒发自己的感受:时间长、很辛苦、一直在做、不停地奋斗)
6、老师: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契而不舍)
8、老师小结:是啊,一部《国榷》花去了谈迁20多年的时间。时间漫长,谈迁的家境又很贫寒,他是怎么做的呢?
9、指名反响,老师出示句子。
“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
10、抓住“一点”“一百”的数量比照和“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11、引导学生用词交换,体会谈迁的艰辛。
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
             大量                   成千上万
12、引导学生想象:谈迁遇到什么困难呢?(也许……)
13、老师指导读出20多年的长:为此信念,谈迁足足做了20多年。(学生读:20多年)
14、老师:从其他数字,你还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地说,老师引导:6次说明谈迁很认真,50多岁体会到谈迁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500多万字体会到了编写明史的艰巨)
15、引导学生把这些数字放入句子中,读中感悟,说体会。
16、老师小结:同学们,这不《国榷》花了谈迁20多年的时间,然而在一夜间却化为乌有。谈迁此时会是怎样的心情呢?(出示谈迁跪地悲泣的图片)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17、老师:是啊,谈迁——(老师出示下面的句子)
    “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不停流淌。”
18、引导学生想象:他此时想什么呢?(学生联络上下文,说一说)
19、老师利用叙事的方式小结,导:锯史料记载,谈迁当时高呼——
(老师出示句子:“吾手尚在,宁遂已乎!”)
20、指导学生喊出谈迁顽强的意志。
21、老师引读: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的信念。
22、老师出示立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