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平面几何中的向量方法》的课堂设计与反思(王明山).docx

格式:docx   大小:128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平面几何中的向量方法》的课堂设计与反思(王明山).docx

上传人:小雄 2022/2/23 文件大小:12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平面几何中的向量方法》的课堂设计与反思(王明山).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平面几何中的向量方法》的课堂设计与反思
(523962 )东莞市厚街中学 王明山 (0769-87590937)(手机:**********)
[摘要]本文对高中数学某节教材,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学生最为熟悉和最感简 单的内容,对教;, CB=b,贝i\AB=b-a.
\AB\2 = AB»AB = (b-a^(b-a)
—2 — — —2 — — >- »
=a~ ~2a»b + b =\a\2 +\b\2=\CA\2 +\CB\-
:.CA- +CB~ =AB~
老师:“向量法解决几何问题的关键步骤有哪些?”
学生:“①设向量的基底;②表示有关的向量;③根据目标进行运算。”
老师:“能否用三个字来概括呢? ”;
学生:“①设;②表;③算。”
评注:如此总结出的“三步曲”比教材上的“三步曲”要简洁很多,利于学生理 解和掌握。
正当学生为自己掌握了新方法,急于一展身手时,我及时抛出如下探究:
探究1在矩形ABCD中,对角线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用向量法)
探究2在矩形ABCD中,对角线的长度与边长之间有什么关系?(用向量法)
探究3在平行四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你能发现平行四边行对角线的长度与 两条邻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教材例1)
学生通过探究1和探究2,不难猜想探究3的结论,并能较快地用向量方法进行证 明。为让学生有一个提升的空间。我于是又设置:
提升1直径所对的圆周角为多少度?
提升2 在AA3C中,^BC = a,AC =b , ZACB = 0 ,你能用a,b,0来表示AB吗?
注:提升2即是余弦定理。
以上一个个的问题,宛如一道道“梯子”,从低到高、由浅入深扩展开来,学生通 过这些“探究”和“提升”,熟练掌握了向量方法的简洁“三步曲”——①设;②表; ③算,领悟到向量与长度的巧妙转化,体会到向量这个工具的简洁和无限力量。随着 一连串的探究活动的进行,学生的学****积极性逐渐高涨,探究兴趣越来越浓。
难点回归
本节难点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向量问题,教材设置例2的意图:通过向量之间的 关系判断线段之间的关系,阐述平面几何中的向量方法。但教材例中的解答较复杂, 若老师按书本上的方法为学生讲解,学生恐怕不容易听懂,哪里能举一反三?这样的 学****目标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坡度与差距,学生面对这样的“桃 子”,可以说是“既看不见又摘不着”,恐怕只有“不摘了”。
为了攻克教学难点,我再进行教学“回归”:理论“回归”一共线定理和平面向 量的基本定理;图形“回归”一一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平面图形;教学目标“回归”一 一教材中例2本质上是平面图形中的分比问题,而在分比问题中最简单的就是等比问 题(即中点问题)。在以上“回归”的交汇处,我找到了教学难点的突破口——三角形 中的中线问题。
我把学生感到熟悉的三角形的中线性质设为引例,作为探究分比问题的起点,然 后从低到高地设置了 “三角形中线的分比问题”和“三角形中线交于一点”等问题供 学生探究,再在前面的基础上略微提升一个台阶,把“三角形中线的交点的分比问题” 和教材例2中“平行四边形中的分比问题”改编后设置为提升,要求学生用向量法进 行解决。整个设置过程,我务求使学生能以前一个问题的解决为起点,“跳一跳”能“摘 到”后一个问题的“桃子”。
弓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