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蜀族族名含义新探.doc

格式:doc   大小:108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蜀族族名含义新探.doc

上传人:ying_zhiguo02 2016/10/4 文件大小:10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蜀族族名含义新探.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蜀族族名含义新探摘要:“蜀”象野蚕之形或象毒虫之形的传统看法缺少有力证据。古代文献以及战国竹简可以证明:“蜀”通独(繁体“??”),是独的假借字;蜀族的蜀的本义是独立的意思,蜀族是独立于中原文化圈之外的部族。关键词:蜀即独;蜀族即独族;蜀族族名对古蜀族“蜀”字的释义,比较普遍的是将其释为蚕。《说文?虫部》释“蜀”:“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段玉裁注:“葵,《尔雅》释文引作桑。《诗》曰:??者蜀,蒸在桑野,似作桑为长。《毛传》曰:??,?貌,桑虫也。《传》言虫,许言蚕者,蜀似蚕也。”《广韵》引此文作蜀,蜀正字,?俗字。娟娟,系蠕动曲屈之态。?,是蛾蝶类幼虫的统称,这里特指桑中之虫,从而可以得出蜀是桑林中生活的蚕,即蜀蚕相通的结论。由于上述文献的影响,孙冶让的《契文举例》,商承祚的《殷墟对字类编》,叶玉森的《殷契勾沉》以及李孝定的《甲骨文字集解》等都将“蜀”解释为蚕。一些学者认为“蜀族”是古代从事蚕桑的民族,这种解释似乎不能全然令人信服。[1]其实,蜀、蚕,是有区别的。《韩非子?说林下》:“?@似蛇,蚕似?,人见蛇则惊骇,见?,则毛起。渔者持?@,妇人拾蚕,利之所在,皆为贲、诸。”《淮南子?说林训》:“今?@之与蛇,蚕之与?。状相类而爱憎异。”高诱注:“人爱?@与蚕,畏蛇与?。”它们皆认为蜀、蚕非一,而蜀(?)是一种毒虫。《说文?虫部》释“?”:“?,?O也,从虫,?O声。”段玉裁注:“小虫也,《毛传》曰:??,?貌,桑虫也。其引申之义也,今水缸中多此物,俗谓之水蛆,其变为虫。”在殷墟甲骨文中,“蜀”与“蚕”在字形上的区别也很明显,不可混同。有学者认为,蜀以虫为偏旁,这是商代的统治者对蜀人的一种贱称,说这与历代王朝在少数民族的族称用字都加偏旁“犭”或“虫”,是一致的。[2]细究起来,这种说法也似难成立。从甲骨文看,商代用作方国名和地名者,无一贱称之例。“蜀”在西周曾被视为“四极”之一,《班簋》载:“乍(作)四方亟(极),秉?u(繁)蜀巢。”其中的三极即秉?u巢和蜀一样,并未加“虫”加“犭”,不应视作贱称。周代的中央王权得到极大加强,远非殷商王朝与众方国之间的松散的联盟关系可比,于是华夏自我中心主义思想相应地膨胀起来,“严夷夏之防”,以贱名称呼四夷少数民族的现象开始出现。“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且字不从虫,从虫之蜀始见于西周时期的周原甲文,所以,“蜀”起初并非贱称,到了周代以后才是。[3]还有一种可能是“蜀”通独(繁体“??”),是独的假借字。1993年,湖北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被发掘,出土竹简804枚,约有13000字,其时代为战国晚期,公元前300年左右。郭店楚简中的《性自命出》篇第7号简有:“蜀行,猷口之不可蜀言也。”第54号简有:“蜀?H而乐。”第60号简有:“毋蜀言,蜀?H则习父兄之所乐。”其中的“蜀”,帛本、今本作“??”。郭店简《老子》甲第21号简:“蜀立不亥。”其中的“蜀”,帛本甲、乙,王本作“??”。《五行》第16号简:“君子慎其蜀也。”蜀,帛本《五行》第223号简作“??”。[4]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购得一批战国时期楚国竹简,2001年出版了《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2002年出版了《上海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其中上博简《诗论》第16号简:“《燕燕》之情,以其蜀也。”上博简《中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