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指尖政府”:特大城市移动服务微治理研究.doc

格式:doc   大小:127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指尖政府”:特大城市移动服务微治理研究.doc

上传人:ying_zhiguo03 2016/10/4 文件大小:1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指尖政府”:特大城市移动服务微治理研究.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指尖政府”:特大城市移动服务微治理研究摘要:“指尖政府”作为移动政务模式的新坐标在国内得到迅速普及。这种趋势除受移动政务全球化的影响外,也有技术、需求和政策三个内生变量的共同作用。目前,移动政务主要有两个面向――服务与微治理,而这与特大城市的发展需求具有强耦合关系。我国移动政务尚处于发展之初,主要存在技术问题及信息上的风险、法律缺失及制度上的迟滞、水平不一及功能上的失衡、软件不足及能力上的短板等制约因素。因此要注重技术开发与安全保障、强化法律供给与制度建设、鼓励系统优化与模式创新、提升政府能力与软件质量,使移动政务实现更好的服务微治理效应。关键词:“指尖政府”;移动政务;特大城市;服务微治理中图分类号:D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168(2016)01-0010-10一、“指尖政府”的兴起及其解读2014年,以“电子政务成就我们希望的未来”为主题,联合国发布了《电子政务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2012年~2014年,使用移动应用程序和移动门户网站的国家数量增加了一倍,移动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应急救险、教育、社区服务、医疗卫生等领域[1]。此外,以脸谱、推特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也为移动政务开辟了新途径。2014年已有118个国家使用社交媒体进行在线咨询,其中70%的国家将其用于移动政务层面。因应全球移动政务的浪潮,中国近些年也有不俗的表现。“2011年是政务微博元年,2013年是政务微信元年,2014年则迎来了政务‘双微’联动发展新元年。”[2]由于其作为移动应用的一部分存储在手机上,人们触手可及,因而可以形象地称之为“指尖政府”,其已成为移动政务最新的代名词。其实,移动政务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在2003年,库施在《政府的移动响应模型研究》中指出“移动政务是通过移动平台提供的电子政务服务,是使用各种无线与移动技术、服务、应用和设备的战略及其实现,其目的是提升电子政务各参与方――市民、企业与所有政府单位的收益”[3]。由此拉开了移动政务的序幕。黄慧等认为“移动政务是传统电子政务和移动通信平台相结合的产物,是移动技术在政府公共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是将移动和无线通信技术运用到政府管理过程中,向市民和企业传递服务和信息”[4]。虽然定义不完全相同,但依然可以从中找出移动政务的一般要素,即政府是主体,通过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技术实现服务和治理。既然不是新事物,那么以“指尖政府”为代表的移动政务为何能有如此快速的发展呢?当然,移动政务全球化是一个无法忽略的参考变量,因为移动政务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治理创新,很少涉及意识形态,这就为国家之间相互学习模仿与技术共享减少了阻碍,促使其成为各国政府创新的潮流。本文试图从国内的角度考察“指尖政府”兴起的内生型原因,即技术变量、需求变量和政策变量。(一)技术变量:移动政务发展的基础技术的变革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作为公共部门的政府也不免受到影响,最明显的例证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政务模式的改变。网络和电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网络治理理论”,戈德史密斯和埃格斯在《网络化治理》中指出,政府利用网络技术推行数字化革命去求解公共治理之道,这是一种公共部门的新形态。如今,移动互联网、智能技术和传媒技术的崛起进一步丰富和扩展了网络治理理论,催生了移动政务模式。2006年,欧盟召开的“第二届移动政务研讨会”集中研讨了“电子政务发展的公众、社会和技术推动”、“电子政务向移动政务转变”、“电子政务与移动政务的集成”等问题,继而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可行的决策与方案[5]。这标志着移动政务模式已经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与此同时,我国移动政务模式在近几年也发展得如火如荼,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政务微博总数超过10万个,政务微信总量已达40924个。这种趋势的背后是技术进步所引起的共变。首先,移动设备的普遍应用导致网络社会移动化。2014年是我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周年。截至2015年6月,,%,,%①。此外,移动设备在性价比、操作性和便携性上都要优于电脑。因此,网络公民很自然地由PC端转移到移动端,这直接导致了网络形态的重组,移动化成为当前网络的主流形态,庞大的虚拟社会开始流动起来。其次,移动互联网、智能技术和传媒技术推动网络社会原子化。当前,移动系统已进入第四代通信技术时代,且WiFi网络得到迅速普及,这都给手持移动终端的公民上网提供了便利条件。在技术应用上,即时通信如微信、微博已成为最受公众青睐的两大应用,截至2015年4月,手机微信博客用户数近2亿,,且覆盖90%以上的智能手机。相比于网络时代的信息爆炸和权威的去中心化,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移动微媒介带来了信息的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