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民族主义与民族识别摘要: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识别是在斯大林的民族定义下完成的,是中国发展的一个壮举。然而郝瑞却不这样认为,他认为中国的民族识别还有更多的含义,因此对什么是民族主义进行了探讨。关键词:民族识别;民族主义;郝瑞一中国民族识别的基本的理论依据是斯大林的民族定义,然而在实践中这一定义并没有成为教条,而是始终被灵活运用。看似这是两个不同的阶段,其实本质是一样的。在前期的研究中,是利用了摩尔根的进化论思想进行民族史的书写,在后一个时期,中国的民族研究是采取马克思的阶级论。所以作者认为中国学者关于彝族的定义始终认为它是一个真实的范畴,‘就历史而言,民族识别工作的完成意味着任何严肃的历史论述都会有助于证明整个族群范畴都具有共同的历史,除此,历史得表明这个范畴的族群或支系怎样经历了历史发展的五个阶段(彝族的传说,中国正史,社会发展的五个阶段论)’所以,对于看似三个完全不符合斯大林关于民族定义的族群,他们仍然被归入到彝族,不管他们的族群认同是什么。从性质上看,族群强调的是文化性,而民族强调的是政治性。当他们被贴上了彝族的标签,不论当年的民族识别的依据是什么,各民族已成了民族与区域政策中的一个个真实的统一体,过去没有认同的民族,如今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发展出了认同。这个模式被定义为摩尔根-恩格斯的理论范式。二在巴斯看来,族群是自我归属和认同的范畴。巴斯觉得对于一个族群,如果强调文化孕育因素的话,作为族群成员的民族及地方必须群体必须依赖于他们展现的文化物质的特质,这就是在文化区域传统中,民族观察者可以客观判断的东西,无需考虑成员的类型与偏见。注意力被引入到文化分析上,而不是去分析族群组织。在《田野中的族群关系与民族认同》书中,作者列举了三个族群,诺苏,里泼,水田。诺苏具有与汉族完全不同的文化特质,不论是在语言,宗教还是其他方面,他们能根据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很快的确定他为一个异族。但是里泼与汉族接触颇深,吸收了大量的汉文化,不论在服装上,还是在婚姻方面,从表面上根本就辨别不出他们是否是异族群体。巴斯认为,首先很明显,虽然族群之间有人事流动,但是界限仍然存在。换句话说,各种各样的族群差异不是因为缺少流动,信息,联系,而是包括排斥和接纳的社会过程,所以调查的首要焦点变成定义群体的族群边界,而不是他所包括的文化因素,虽然有相应的地理边界,无疑我们更应注重的是社会边界。所以里泼就不能用文化因素来与汉族进行分类。里泼对于具有很大的聚容度,不仅学习吸收汉文化,而且与汉族通婚,但是无论他们的汉化程度多么高,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族群认同,无论在哪里,他们都记得自己是里泼人。我在这里有一个疑问,水田始终是认为自己是独立的族群,跟那个“野蛮的”诺苏根本没什么联系,当他们被强迫和他们组成彝族时,这样的群体认同又是如何,一环又套着一环的边界该如何进行交流与沟通,会不会如巴斯所说的随着交流互动,他们的差异会不会越来越明显,边界越来越清晰呢?三郝瑞认为,在任何社会制度下,族群的真实本质是三类界定者与两类关系的相混合的产物,族群的界定者包括族群成员自身,邻近族群成员和国家三类。林书豪一直是我们在讨论族群界定时“摇摆不定”的人物。为什么在林书豪的身上具有如此模糊的身份认同符号的呢?我不知道林书豪自己的认同是什么,但是我们对于他的认同,美国人民对于他的认同是不同的,我想只有三者认同达到一致时,他的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