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文档名称:

大学和中庸的区别都有哪些.docx

格式:docx   大小:36KB   页数:2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大学和中庸的区别都有哪些.docx

上传人:baba 2022/2/24 文件大小:3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大学和中庸的区别都有哪些.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亲民与位育:和谐的源头
  《高校》所谓明明德是就亲民而言的。一个人天生固有的良知或灵明觉知之心,在其觉悟自身以及觉悟自身与万物的共同存在之际,这个觉悟并不是光秃秃、冷峻而枯燥的,而是与怜悯、怜悯之感相融为一体的。每个人都能用自己自然而有的怜悯心来面对自己、面对他人、面对社会、面对其他动物,乃至于面对整个世界。单纯的灵明觉知,只是觉悟到万物共同存在;有怜悯或怜悯情感的渗透于如此觉悟之中,则人与万物的共同存在是有血有肉的,具有活生生的情感关联基础上的共同存在。两者的统一就是仁。《高校》中对于秩序特殊重视,提出了先后、本末之序: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高校》对三纲领八条目的论述,其间蕴涵着两种不同的依次。一是理念的反溯秩序: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一是工夫(实践活动)的生成秩序: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










  在《中庸》中,有一个相像的表达,但不是那么明确。从反身而诚的反思依次而言: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行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挚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挚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挚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从实际工夫行动依次而言:君子不行以不修身;思修身,不行以不事亲;思事亲,不行以不知人;思知人,不行以不知天。从文字表述上看,这两个秩序恰好是互逆的,《高校》用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统一这两个秩序,《中庸》则以修身为九经之始。在切实修身工夫行动的基础上,合理地理解与安置 理念秩序与工夫秩序二者的关系,即位育,既关乎个体身、心、意、知、物几种因素相互之间的和谐关系,也关乎个体与家、国、天下之间的和谐关系。
  总的来说,理念的秩序和工夫的秩序,统一于详细的工夫行动。但在详细阶段,从个人说,理念可能取得对工夫活动的相对优先性。一方面,理念必需以详细的修身活动为基础,由详细活动渐渐生成才是真实的;另一方面,理念必需取得超越详细活动的相对优先性,取得相对于详细活动的肯定支配性,人的生存才是有质量的。个体生命存在的真实,必需抵达和谐状态,而和谐的个体生存状态,就必需理念与行动的两个互逆依次取得和谐。










  在《高校》和《中庸》阐述上述次序时,后世大多注意了每一条目之间的内在逻辑依次,这里我们也拈出理念秩序与行动秩序的关系来阐明和谐,则是因应了当前构建和谐社会须要的基本现实。
  慎独与尺度:诚信的维度
  《高校》讲诚意,就是不自欺,是一种自然而内在真实的情感、心思甚至包括欲望的统一状态。《高校》认为,这种内在自然而真实的状态,是自足的,是当下即现的,比如好好色、恶恶臭,见好色闻恶臭是一种身体感受,即在此感受瞬间,情感上就相应而好之恶之。一个人自己见好色而生喜好,闻恶臭而生厌恶,那都是无关于他人的、自己独知而他人不知的内在情感、意识状态。正如见好色而喜,闻恶臭而厌,君子在道德上就是这样,尽管没有他人在一旁鉴照、监督,他也能本着自我内在真实的情感和意识来行动。小人则相反,没有人在一旁的独处之时,行恶无所不用其极,其所行非所想,所为非所欲。但是,小人见到君子时,就掩藏自己的恶,而显露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