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读后感.doc

格式:doc   大小:30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读后感.doc

上传人:酷酷誉为 2022/2/24 文件大小:3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读后感.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精品范文模板 可修改删除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撰写人:___________日 期:___________的本身渐渐引起他的兴趣,他的注意力就自然而然地集中到学习上去了。这时有意注意,也就转变为无意注意了,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无意注意,这种无意注意,可以成为”有意后注意”,这是在教学中对学生最需要培养的一种注意,也就是培养对学习本身的兴趣。
  任何工作和学习都要求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互作用,因为只有有意注意,而没有直接兴趣的工作和学习是很吃力,难以持久的,同时任何工作和学习,都有它比较枯燥和单调的一面,而且常常有别的事物在干扰我们的注意,所以只有无意注意也是难以持久的。
  孩子们的思维就像是许多的小风筝,而注意力就是那一根根细长的线,老师们要想让这些思维的小风筝不要因为种种原因飞离,那就要小心地控制风筝线。这一片风筝一开始,还是熙熙攘攘的飘在我们的视野中,这时,如果起了一阵大风,就有可能有一小片风筝,挣断了风筝线,飞走了,又过一会儿,遇到一片树林,还有一小片风筝,可能就挂在树梢上了,也挣断了风筝线,孩子们思维的那根风筝线断了,他的注意力不集中了,那么我们讲给他听的,让他看的内容,他就再也不看了,不听了,这就是思想开小差了。
  怎样才能把一群坐立不安的,好奇心很强的孩子吸引在自己的身旁呢?
  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就要形成,保持儿童有这样一种内心状态--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是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
  我们要动用智育的一整套手段来创造这种状态,要创造前面所说的情绪高涨的状态,单单依靠在上课采取某些特殊方式,比如选择恰当的直观教学,那是不能达到目的的。这种状态的形成取决于许多因素,取决于思维的素养和情感,取决于学生的见闻的广度等。那么我们要在孩子思维的土壤上投下一颗种子,等着它生根发芽,我们要在孩子的心中点燃星星之火,让星星之火燎原。这是对儿童思维施加的一种非常精细而微妙的作用。例如,上《9加几》时。可以提前给孩子们听了一首凑十歌,然后和孩子们一起拍手一起玩凑十游戏,最后再让孩子们口算两组口算题,第一组是9加几、8加几、7加几等于10,第二组是10加几等于十几的口算题。做了这三个活动准备之后,孩子们再学习9加几时脑中已有充分的知识准备,这些活动为孩子们学习9加几点燃了星星之火。这时再问9加2等于几,此时孩子们的星星之火点燃了思维,形成燎原之火。孩子们想出了各种方法,有的孩子用接着数的方法,绝大多数的孩子自然而然地提出了凑十法,而且孩子们能自主地运用凑十歌来说明计算过程:”把2分成1和1,9凑1合成10,10加1等于11”.凑十的方法渗透水到渠成,这就是孩子们在前面有了一定的知识准备,在解决新问题时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体验到解决问题的自豪感。
  学生们在前面学到的知识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这时候好像又苏醒了,更新了他竭力向所提的新问题靠拢,学生不单是在听讲,而是在自己的意识中搜索某些事实和现象,对他们进行思考,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使学生意识里有一点思维的引火线,也就是在所讲的内容前应当使学生,有某些已知的知识经验,在感知教材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越积极,他学起来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