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进行适当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 
1、代表人物:皮亚杰 
2、内容:①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②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 ③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㈠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特点: 感觉和动作分化;后期思维开始萌芽 
㈡前运算阶段(2—7岁) 
特点: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思维受直觉表象的束缚;思维特征: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性;不可逆。 
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特点:思维可逆,能进行逻辑推理;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㈣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特点: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思维灵活。 
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①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②教学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 ③教学应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 关于最近发展区 
提出者:维果斯基(前苏联) 
定义: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 
意义:
1、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2、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一)人格的发展 
1、定义: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2、发展阶段: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见书P20-21)
3、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①家庭教养模式;②学校教育;③同辈群体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1、定义: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2、组成: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3、发展阶段: 
①生理自我(1岁末开始,3岁左右基本成熟) 
②社会自我(3岁以后至少年期成熟) 
③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 
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认知过程: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体现为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个别差异 
(一)认知方式差异: 
1、定义: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2、认知差异表现: 
①场独立与场依存;提出者:威特金
场独立性的人对事物的知觉和判断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常根据自己的内部参照,独立进行分析判断;场依存性的人较多地依赖外在参照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②沉思型与冲动型;学生对问题解答的速度和准确性方面的差异。所谓沉思型是指对问题的解答速度较慢但错误较少的类型;所谓冲动型是指对问题解答速度较快但错误较多的一种类型 
③辐合型与发散型:提出者:吉尔福德(美国)
(二)智力差异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1、智力反映了一个人的聪明程度,而且这种聪明程度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所测定的分数(智商IQ)来衡量; 
2、智商呈常态分布,即:全人口中,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者均为少数,多数人的智力处于中等水平。 
3、智力量表:
斯坦福-比纳量表(比率智商)
韦克斯勒量表(离差智商) 
4、差异表现: (见书P27)
个体差异 
 群体差异 
(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如何因材施教)P27 
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定义: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2、差异表现 
①性格特征差异(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 
②性格类型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