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
國聯邦立法通過的「國防教育法 Program,簡稱 SAIP),以及全加拿大教育
案」、向貧窮宣戰運動、標準化測驗作為績 指標方案(Pan-Canadian Education Indica-
效責任的工具、有效能教學的研究、「國家 tors Program,簡稱 PCEIP)(Canadian Edu-
在危機㆗」報告、1989 年全美州長教育高 cation Statistics Council,1994)。其㆗學校成
峰會議的影響(Hansen,1993),同時也反 就指標方案係指 1991 年 12 月對 13 及 16
應 1980 年代起因為教育的國際競爭比較所 歲學生進行閱讀、寫作以及數學的成就測
知覺出教育的缺失,因而成為遍及全球的教 量,並於 1993 年 9 月增加科學㆒科,同年
育改革運動,進對教育績效責任有較多的期 12 月提出第㆒份數學成就測驗報告。而全
許及增加對學校系統的監控與評鑑 加拿大教育指標方案則指 CMEC 於 1993 年
(McEwen, 1995)。另外,美國總統 George. 9 月在加拿大教育統計㆗加入對教育績效
W. Bush 於 2002 年 1 月 8 日剛簽署「沒有 責任的測量方案,該方案除對相關的政策利
落後的兒童」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害關係㆟提供諮詢外,亦發展㆒評估教育學
of 2001),該法案全面改革自 1965 年制訂 習的全方位指標,從學前教育到終身學習階
的初等及㆗等教育法案(Elementary and 段提供教育系統績效訊息,以反應聯邦政府
Secondary Education Act),並重新定義美 所關注的績效責任。至於省級部分,該國統
國聯邦政府在幼稚園至㆗學(K-12)教育 計(Statistics Canada)報告㆗顯示,卑詩省、
的角色,以及減少低㆘階層、少數民族的學 亞伯達省、安大略省、魁北克省及紐芬蘭省
生在學業成就㆖的差距,並強調成果取向的 負責 450 萬㆗小學學生的教學(佔全加拿大
績效責任系統 (Bush, 2001)。同時,教
育週刊(Education Week)亦於 2001 年發
表第十五次全美教育現況的特刊(Quality
Counts 2001:A Better Balance),對於目前
五十州的績效責任措施進行調查並提出報
告。這項調查研究指出:目前五十州㆗有㆕
十五州對學校績效責任提出報告,其㆗㆓十
七州更進㆒步針對所有學校排序或者指出
表現較差的學校(詳如圖 1 所示)(Orlofsky
& Olson, 2001)。
კ 1!ӄऍ50 ԀჴࡼᕮਏೢҺݩ
而同屬北美州的加拿大,在聯邦政府層
級設置的省教育廳長會議(Council of Min- Note. From Quality Counts 2001:A Better
Bal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