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我对五斗米道教的认知和理解
我对五斗米道教最初的接触,大概在玩的三国游戏时吧。其实刚开始并不 知道张鲁和道教有什么关系,迷迷糊糊读了多年的三国演义书,看了几遍的电视 剧,都没发现张鲁和道教有什么关系。直到高考后的暑假接触了一个叫三国全 面志•张鲁传》所载张陵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不 过《华阳国志•蜀志》说张陵学道青城山,而《汉中志》则说在鹤鸣山。周九香 《青城山与鹤鸣山》一文中统一了这一分歧,认为张陵在鹤鸣山修炼,在青城山 传道,二者都是五斗米道的发祥地。然而,近年由于支持张修为创道者的呼声日 高,张修是巴人,他在哪里修炼得道,史无明载,五斗米道的源起地又变得扑朔 迷离。
至于五斗米道教为什么叫五斗米道教? 一般认为:据《后汉书》、《三载,凡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得此名,因又称为“米巫”、“米贼”、“米道”。 由此可见五斗米道有信教者交米五斗的特点,故时人将“三张”创立的教派称之 为“五斗米道”。是否创教伊始就向信徒收米五斗呢?似值得怀疑,推测应是张陵 在鹤鸣山“学道”之后,已经东入巴郡安区传教,并在那里有了大批信徒,宗教 事业比较兴旺的时候,才可能出现。因为只有宗教组织己经初具规模,有了较多 的信徒之后,才有可能和必要向教徒筹措活动经费,即向穷人收取一定的入教费 用。那么,要交取多大数目比较合适呢?有学者认为,张陵之收米五斗是参考了 汉初赛人所负担的赋税数一一寅钱四十。也有人认为,这个名称也可能和崇拜五 方星斗(南斗、北斗等)和斗姆有关,五斗米就是“五斗姆”(另一说法是五斗 崇拜和蜀地的弥教结合而成,即「五斗弥」教)。由此可见,五斗米道教的名字 来源虽然有一种较为广泛的说法,但并不至此一种仍有不少不同见解。
再者其组织形式:一般初入道者称为“鬼卒”,骨干称为“祭酒”,并以“治” 为传道单位。张道陵为五斗米道创设了二十四治,也就是24个教区。上治八品: 阳平治、鹿堂山治、鹤鸣山治、漓沅山治、葛王贵山治、更除治、秦中治、真多 治。中治八品:昌利治、隶上治、油泉治、稠禾更治、北平治、本竹治、家秦 治、平盖治。下治八品:云台山治、渥口治、后城治、公慕治、平刚治、主簿 山治、玉局治、北邙治。每个治由「祭酒」主持教务,称为「都功」。其中以阳 平、鹿堂、鹤鸣为最上三治。而阳平治则为二十四治之首治,「都功」由张天师 担任,因此张天师持「阳平治都功印」。治乃行政概念,并非按地理划分,例如 阳平治的位置,即随张天师的迁移而改变。张天师死后,传其子张衡,衡死后, 传子张鲁。
' 接着五斗米道思想来源问题,一种认为五斗米道思想源于认为西南少数民 族原始宗教信仰的。他们认为:张陵创立五斗米道时很可能吸收了彝族先民的原 始宗教和文字,另外巴人的诸多巫术操作模式及鬼灵观念都对五斗米道起到了一 种潜在的建构作用,张陵把巴人的鬼道和蜀人的仙道整合起来成为五斗米道的主 要思想,甚至有人认为五斗米道或是西南民族之宗教而非汉族宗教。另外也有人 认为五斗米道思想是黄老道之发展。其中原因:大概有张陵乃沛国丰人,地近东 海,东海是各方仙道流行之地,因此五斗米道或与方仙道有关。故而天师道纵有 巴人原始巫术成分,但并不等于直接出自巴人。应该受到黄老道的影响。五斗米 道教思想源于中国先秦以来的各种巫术神仙及阴阳五行思想,其中主要是方仙道 和黄老道。甚至他们认为道教起源于河洛地区,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