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第 2 页 共 ,也有些曾经上当而又死里逃命的鱼儿,在诱饵面前,便会显得特别的小心翼翼。先是察言观色,然后摇头晃脑地摸索撩拨一番,再用嘴唇轻轻碰咬,进展火力侦察,当心翼翼,诚惶诚恐——但最终,还是挡不住那诱惑,将香饵一口吞去了。白居易《放鱼》诗中曾云,“香饵见来须闭口,大江归去好藏身”。想来,居易先生是太天真了。要让鱼在香饵面前闭目不视,缄口不食,谈何简单。就像我们在“利欲”面前,往往情难自禁,浑然不顾一样。俗语云,鱼儿见食不见钩。盲目的鱼,自然看不到那“食”后面裹藏着的“钩”。
鱼的悲剧在于贪嘴。钓鱼者便是针对这弱点,投其所好,诱其上钩的。安下钓饵,垂下钓丝,不用恫吓,不用威逼,鱼自会前来“送菜”的。其实,人也大抵如此——鱼,不正是一种欲望的诱饵,在人生之水中沉着悠游么。而我们,往往也只是因着鱼的存在,才被钓着,被诱惑着,来到人生的河岸,挤挤拥拥地喜怒哀乐着。虽然那河中,还不必须有鱼。
从鱼的悲剧,联想到万象纷纭的大千世界,感受良多。人世间的诱饵,比起钓者的香料来,更是多姿多彩,扑朔迷离。金钱的,权力的,物质的,名誉的,地位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当一个人为“私欲”迷惑,失去理智,只剩下没有灵魂的躯壳时,便与那盲目而贪嘴的鱼儿,没啥两样了。在诱饵面前易于上当、上钩,也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1.以下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作者以姜太公钓鱼的故事来赞美“独钓寒江雪”的高标独卓的澹泊精神,为下文写钓鱼和鱼钓埋下伏笔。
B.文章开头,作者以姜太公钓鱼的故事来赞美“独钓寒江雪”的高标独卓的澹泊精神,和盘托出文章中心,启发读者深思。
C.一度时期,“我”曾痴迷于钓鱼,是因为“我”收获颇丰,除上钩的或大或小的鱼儿外,还钓得了很多“非钓之乐”的感慨。
D.作者由钓鱼联想到人的悲剧:当一个人为“私欲”迷惑,失去理智,只剩下没有灵魂的躯壳时,便与那盲目而贪嘴的鱼没啥两样了。
E.作者引用白居易的诗,说明鱼儿在香饵面前本应闭目不视,缄口不食,保全自身。但香饵的诱惑太大,鱼儿贪嘴,情难自禁,往往上钩。可见,抗拒诱惑太难了。
解析A、B两项误会开头的作用,应为增加文趣,引出话题。C项误会缘由。
答案DE
2.文章题目中“鱼钓”有哪些含义?
答案本义:在人去河边钓到鱼之前,鱼就已经胜利地将人钓到了河边。譬如义:鱼钓譬如人生中一种盼望的诱饵,诱惑着人来到人生的河岸。
第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