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

格式:doc   大小:36KB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

上传人:Gebu 2022/2/28 文件大小:3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二、三章单元复****及测试题
第二、三章 归纳?总结?专题
一、单元知识网络
物体的运动: 运动的描述:
机械运动: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位置的变化 基本概念 参考系:描述物体运动由物体起始时刻位置指向末时刻位置的有向线段。确定位移时,不需考虑质点运动的详细路径,只确定初、末位置即可;路程是运动物体轨迹线的长度。确定路程时,需要考虑质点运动的详细路径。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一般情况下位移大小不等于路程,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路程才等于位移的大小。
(3)速度和速率的区别与联系(详见第4节知识点4、5) (4)速度、速度改变量、加速度的比较(详见第6节知识点4、5)
2. 运动图像的理解和应用
由于图像能更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因而在解题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在运4
动学中,主要是指x-t图像和v-t图像。
x-t图像:它表示做直线运动的物体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图像上某点的切线斜率表示该时刻物体的速度。
v-t图像:它表示做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图线上某点的切线斜率表示该时刻物体的加速度;某段时间图线与时间轴围成图形的面积值表示该段时间 ?x v0t,12at2,
2?vt,2v0 2ax, ?x v0,vtt2
这四个公式中,前两个是基本公式,后两个是前两个的推论,也就是说在这四个公式中只有两个是独立的,解题时只要适当地选择其中的两个即可。第二,要分清运动过程是加速的还是减速的。第三,要清楚这四个公式都是矢量式,求解问题时,首先要规定一个正方向,以它来确定其他各矢量的正负。一般选择v0的方向为正。
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过程,一般用五个物理量来描述,即v0、vt、a、x和t。在这五个量中,只要知道三个量,就可以求解其他两个未知量,常叫“知三求二”。
4.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最常见的、最简单的匀变速运动。运动过程中,各物理量的变化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包含着丰富的比例关系,对不少有关直线运动的问题,特别是选择题、填空题,用比例关系求解,往往会使较复杂的解题过程变得简单易求。
当t=0时开始计时,以T为时间单位,则 5
(1)1T末、2T末、3T末…瞬时速度之比为v1:v2:v3: 1:2:3: 可由vt at直接导出。 (2)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位移之比xI:xII:xIII: :xn 1:3:5: :(2n,1)。 即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连续相等时间内位移的比等于连续奇数的比。
(3)1T内、2T内、3T内…位移之比x1:x2:x3 1:2:3 可由(4)通过连续相同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 222x 12at2直接导出。
tI:tII:tIII: :tn 1:(2,1):(,2): :(n,n,1)
说明:?以上四个比例式只适用于初速度v0 0的匀加速运动。对于做匀减速且速度一直减到零的运动,可等效看成反向的初速度v0 0的匀加速运动,也可用比例式。
?应用比例式时,可从比例式中任意取出两个或一部分比例式进行应用,但比例式顺序要对应,不能颠倒,比例式数值不能改变。如初速度v0 0的匀加速运动中,第2s内和第19s内位移比,可从比例式中挑出:x2:x19 3:37(3和37可由通项2n,1导出,当n=2和n=19时代入求得)。其他比例式用法与此相同。
5.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重要推论
(1)在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定值,即?x=aT(又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判别式)。 进一步推论可得 2
a xxn,1,xnxn,2,xnxn,3,xn 2222TT2T3T
vt v0,vt
2 (2)某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2。
vx
(3)某段位移内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2与这段位移的初、末速度v0和vt的关系为vx
212(v0,v2t)2。
6. 纸带问题的研究
(1)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运动 因打点计时器每隔相同的时间T打一个点,设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的初速度为v0,加速度
2x aT 恒量。 x x,x x,x xn,12132n为a,则相邻相等时间内物体位移差为,
6
此结论反过来也成立,即要由纸带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只要求出纸带上时间间隔相等的连续相邻的点间的距离之差是否相等即可。
(2)逐差法求加速度
根据上面的结论 x aT,可求得加速度2a xT2,但利用一个?x求得加速度,偶然误差太大,最好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有两个,一是求各段?x的平均值
x,用 x求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