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锻造的工艺过程
加热
锻造温度范围是指锻件由开始锻造温度(称始锻温度)到停止锻造温度(称终锻温度)的间隔。
。在不出现过热、过烧等加热缺陷的前提下,应尽量提高始锻温度,使金属具有良好可锻性。使锻温度一般控制锻造的工艺过程
加热
锻造温度范围是指锻件由开始锻造温度(称始锻温度)到停止锻造温度(称终锻温度)的间隔。
。在不出现过热、过烧等加热缺陷的前提下,应尽量提高始锻温度,使金属具有良好可锻性。使锻温度一般控制在固相线以下150~250℃。
。终锻温度过高,停止锻造后金属的晶粒还会继续长大,锻件的力学性能也随之下降;终锻温度过低,金属再结晶进行得不充分,加工硬化现象严重,内应力增大,甚至导致锻件产生裂纹。
2、金属在加热时易产生的缺陷
、脱碳
钢加热到一定温度后,表层的铁和炉气中的氧化性气体(O2、CO2、H2O、SO2)发生化学反应,使钢料表层形成氧化皮(铁的氧化物FeO、Fe3O4、F2O3),这种现象称为氧化。大锻件表层脱落下来的氧化铁皮厚度可达7~8mm,刚在加热过程中因生成氧化皮而造成的损失,称为烧损。
刚加热到高温时,表层中的碳被炉气中的O2、CO2等氧化或与氢产生化学作用,生成CO或甲烷而被烧掉,这种因钢在加热时表层碳量降低的现象称为脱碳。
脱碳的钢,使工件表面变软,强度和耐磨性降低。碳中碳的质量分数越高,加热时越易脱碳。
减少脱碳的方法是:
采取快速加热;
缩短高温阶段的加热时间,对加热好的坯料尽快出炉锻造;
加热前在坯料表面涂上保护涂层。
、过烧
过热是指金属加热温度过高,加热时间过长引起晶粒粗大的现象。过热使钢坯的可锻性和力学性能下降,必须通过退货处理来细化晶粒以消除过热组织,不能进行退火处理的钢坯通过反复锻打来改善晶粒度。
锻造成形
金属加热后,就可锻造成形,根据锻造时所用的设备、工模具及成形方式的不同,可将锻造成形分为自由锻成形、模锻成形和胎模锻成形
等
自由锻造
自由锻造的特点及设备
改善组织结构,提高力学性能。通过锻打,金属内部粗晶结构被打碎;气孔、缩孔、裂纹等缺陷被压合,提高了致密性,金属的纤维流线在锻件截面上合理分布,提高了金属力学性能。
成本低,经济性合理。锻压设备、工具通用性好,生产准备周期短,便于更换产品。
工艺灵活,实用性强。锻件质量可以从1Kg~300T,是锻造大型锻件的唯一方法。
锻件尺寸精度低,锻件的形状、尺寸精度取决于技术工人的水平。
自由锻主要用于单件小批、形状不太复杂、尺寸精度要求不高的锻件及一些大型锻件的生产。
自由锻设备
自由锻设备分两类:一类是产生冲击力的设备,如空气锤和蒸汽-空气锤;另一类是产生静压力的设备:如水压机等。
空气锤。空气锤的结构简单,操作灵活,维修方便。由于受压缩缸和工作缸大小的限制,空气锤吨位较小,锤击能力也小。空气锤吨位一般在40kg~1000kg,常用吨位范围为65kg~750kg。锻锤吨位是指落下部分(锤头、锻杆、活塞和上抵铁等)的质量。
水压机。水压机是在静压力下使坯料产生塑形变形,工作平稳,噪声小,工作条件好;能产生数万KN压力,断头深度大;变形速度慢,有利于获得金属再结晶组织,改善了锻件的内部组织。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