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文档名称: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docx

格式:docx   大小:88KB   页数:2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2890135236 2022/2/28 文件大小:8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
,欢迎共阅
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第一节辽阔的疆域
一、地理位置优越
〔一〕地理位置:
1〕从半球位置看,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从纬度位置看,大局部处于中纬度地区;大局部在北温带,小局部在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XX,人口最少、人口密度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是澳门,人口密度最小的省级行政区是XX自治区。
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
一、 56 个民族:
〔1〕我国共有 56 个民族,〔 %〕,少数民族 55 个。
〔2〕民族分布状况:汉族遍布全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等边疆地区。
〔3〕民族分布的最大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织杂居。
〔4〕主要少数民族分布:
a、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主要分布在XX〕,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是珞巴族〔主要分
布在XX〕。民族个数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XX省;
b、XX壮族自治区 -- 壮族、XX回族自治区 -- 回族、XX自治区—藏族、XX维吾尔自治区
—维吾尔族、XX自治区—蒙古族。
c、XX省 -- 高山族,XX省 -- 黎族,东北地区 -- 满族。
〔5〕民族政策:平等、团结、自治。
二、大散居、小聚居、交织杂居:
我国的民族分布具有“大散居、小聚居、交织杂居〞的特点。汉族遍布全国各地,大局部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少数民族的分布X围也很广,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
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形地势特征
----
----
- 4 -
----
----
,欢迎共阅
一、中国的地形和地势:
1〕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沿36°N 地形剖面图如上图〕。
2〕阶梯划分的主要依据:海拔高度。
3〕三级阶梯概况:
地势阶梯平均海拔主要地形类型主要地形区
第一级阶梯4000 米以上高原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界限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1000-2000 米之间
XX高原、黄土高原、
第二级阶梯
盆地和高原
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XX盆地
界限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500 米以下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
第三级阶梯
丘陵和平原
丘陵、XX丘陵、辽东
丘陵
〔 4〕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阔。
----
----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占比重最大,为33%,山区为山地、崎岖的高原、丘陵地区
----
----
,欢迎共阅
的统称,山区占全国总面积的2/3 〕。
〔5〕主要的山脉:山脉是构成地形的骨架。
走向山脉名称
东西天山①~阴山②
昆仑山③~秦岭④
南岭⑤
东北 ---西大兴安岭⑥ ~太行
南山⑦
~巫山 ⑧~雪峰山

长白山 ⑩~武夷山
11
XX山脉 12
西北-东阿尔泰山脉13
南祁(q í)连山脉 14
南北走向贺兰山 15
横断山 16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17〔最

伟的山脉〕
〔6〕主要地形区及特征:
①四大盆地:②四大高原:
----
----
- 6 -
----
----
,欢迎共阅
准噶尔盆地〔 A〕:位置最北,纬XX高原(E):广阔坦荡
度最高
塔里木盆地〔 B〕:面积最大,我黄土高原〔F〕:沟壑(h è)纵横
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
柴达木盆地〔 C〕:海拔最高、“聚云贵高原〔G〕:地势崎岖,石灰岩广布
宝盆〞之称
XX盆地〔 D〕:内部低山丘陵起青藏高原〔H〕:世界海拔最高,有“世界
伏,有“天府之国〞之称屋脊〞之称,〔“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③三大平原:④三大丘陵:
东北平原 (I) :面积最大,“黑土辽东丘陵(L)
地〞
华北平原〔 J〕:主要由黄河冲积XX丘陵(M)
形成,也被称为“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K〕:“鱼米之乡〞东南丘陵(N)
之称
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根本特征
一、气温
1、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规律:
〔 1〕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总体规律:
a、自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气温差异很大。
b、造成南北气温差异大的主要原因:纬度因素〔我国南北跨纬度大〕。
----
----
c、一月份 0℃等温线大致经过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
----
----
,欢迎共阅
〔2〕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总体规律: 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2、温度带:
〔1〕依据:根据各地热量状况的总体差异。
〔2〕六个温度带与耕作制度、分布的主要地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