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再悟因材施教
河南林州九小 李云霞
因材施教已不是什么新的教学法,而且如今俨然已经成为我们老师常用的口头禅,且动不动就拿出来说一说,但在实际教育教学生活中,《给老师的建议》,又一再悟因材施教
河南林州九小 李云霞
因材施教已不是什么新的教学法,而且如今俨然已经成为我们老师常用的口头禅,且动不动就拿出来说一说,但在实际教育教学生活中,《给老师的建议》,又一次意识到自己理解和运用的有多浅薄!(精品文档请下载)
留在记忆里印象最深的就是《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一节, 作者在开头就提出了一个至今也会令我们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此老师干脆对他们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说起其中的原因,很多老师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直接了当地从老师的角度做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让我想起了我国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精品文档请下载)
那到底该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呢?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因材施教,老师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展细致的理解,如学生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并且要运用到实际课堂中去,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才能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 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针对这一点,做了考虑。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首先,是“察材”.,是先决条件。假设不能察材,便会像“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理解一个学生,不能看他的分数,和他谈几次话判其是否是可造之材,这几乎就是武断。察材不仅重要,而且也不容易。我们必须全面而科学地察材。 ,是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之一。家访并不是班主任的专利,认课老师同样应该家访。学生入学时老师可以采取问卷调查和利用一系列测验来察材,旁敲侧击学生的素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察材的好方法。学生在参加活动时,最适宜老师“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平时教学时,老师也要时时留心,处处在意,尽可能进展双边的教学,也能理解学生。 
其次,在察材的根底上,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但根本的应该是-—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和平衡开展。对在学科某些方面资质高的学生采取正确的引导,使其才能得以顺利开展,,表现得较为迟钝的学生,我们应该注意在察材中捕获他们资质中的某些“苗头”,针对这些“苗头”
加以培育。坚持下去,相信学生,必定有大的进步。(精品文档请下载)
 其三、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进展观察,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环境和时机,让其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同时也要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