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柴胡桂姜汤
柴胡桂姜汤
(辛散苦泄法)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栝蒌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三两、熬 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柴胡桂姜汤
柴胡桂姜汤
(辛散苦泄法)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栝蒌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三两、熬 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主治】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
【方论选萃】
清王旭高:瘧寒多微有热,显然阴阳无争,营卫俱病,故和阳即当和阴。用柴胡和少阳之阳,即用黄芩和里;用桂枝和太阳之阳,即用牡蛎和里;用干姜和阳明之阳,即用花粉和里;使以甘草,调和阴阳,和之得其当,故一剂便效(《王旭高医书六种》)。
清张石顽:此证虽与牝瘧相类,以方药论之则殊。牝瘧邪伏少阴气分,而此邪伏少阳营血之分。夫邪气入营,既外出之势,而营中之邪,亦不出与阳争。所以寒少热多,或但寒无热也。小柴胡汤本阴阳两停之方,可随瘧之进退,加桂枝、干姜则进而从阳,若加栝蒌、石膏,则退而从阴,可类推矣(《张氏医通》)。
近代何廉臣:此治深秋正瘧,寒重热轻,肢冷胁痛,头痛恶风,口干无汗。舌苔白滑,脉左弦紧,或右弦迟。此由夏伤微暑,深伏阴分,至深秋新感冷风,重伤卫阳,发为痎疟。法当温和其阳,微和其阴。故阳分君以柴胡,和解少阳之正疟;阴分君以花粉,急救阳明之清津;臣以桂枝和太阳之阳,即以干姜宣太阴之阴;黄芩清少阳之阳,即以牡蛎和厥阴之阴;佐以甘草,和药调中(《温热病方汇选》)。
清王晋三:夏月暑邪,先伤在内之伏阴,至秋复感凉风,更伤卫阳,其瘧多微有热,显然阴阳无争,故疟邪从卫气行阴二十五度,内无捍格之状,是营卫俱病矣。故和其阳即当和其阴,用柴胡和少阳之阳,即用黄芩和里,用桂枝和太阳之阳,即用牡蛎和里,用干姜和阳明之阳,即用天花粉和里,使以甘草调和阴阳。而分两独重柴胡者,以正疟不离少阳也;阴药独重于花粉者,阴亏之疟以救液为急务也,和之得其当,故一剂如神(《绛雪园古方选注》)。
【近代验证】
例一 张礼耕治寒疟案
王某,1944年5月16日初诊,寒多热少,隔日而发。吐痰甚少,口苦胸闷心悸、腹泻、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脉弦细。此为寒疟,宜柴胡桂姜汤加味。
柴胡10克 桂枝10克 干姜10克 黄芩10克 瓜蒌根12克 甘草10克 煅牡蛎30克 草果12克 槟榔10克 青陈皮各10克 茯苓12克 白术12克 常山6克
5月21日二诊,服前方2剂,寒热已净,吐白涎甚多,心悸,梦多,舌白,脉浮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