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MUNICATION今天我们面临的基础科学软弱、原始创新乏力的问题,就是严峻的挑战。如果不能深入思考科学的本性、科学的本源,我们的科技政策和科研管理就可能违背科学自身的内在逻辑和规律,人为制造发展的障碍。什么是科学?豳吴国盛什么是科学?这是一个问题。任何问题都呼唤一个解答,但恰当的解答却取决于问题的性质:谁在提出问题?为什么提出问题?发问者期望从哪些方面、以什么方式来回答?而这,是问题背后的问题。真正的问题都是有结构的。上世纪80年代初,当我还是科学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时候,英国科学哲学家查尔默斯的《科学究竟是什么》(WhatisthisthingcalledScience)一书流传很庀许多爱好科学哲学的学生正是通过这本书了解西方科学哲学。然而,作为一个中国读者,我一直觉得这本书没有回答书名所提出的问题。我也了解到,许多读者有和我同样的感受。为什么呢?原因大概是,这本书所预设的东西在我们的心目中恰恰仍然是可疑、有待澄清的,是我们渴望继续追问的。这本书名为“科学究竟是什么’,实际上只是通俗介绍q'20世纪从逻辑经验主义、波普尔到库恩、费耶阿本德等科学哲学家的观点,可以看成是一本西方科学哲学的简明导论著作。可是,对西方科学哲学家来说,“科学”的指称是清楚的,就是在近代欧洲诞生的、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自然知识类型,不清楚的只是,为什么这种知识类型如此有效、可靠,如此权威和成功。用康德的话说就是,先天综合知识(科学知识)是否可能,这是没有疑问的,因为牛顿力学已经就是这样的“科学知识”;有疑问的是,它何以可能,亦即它得以可能的条件是什么。对他们来说,“牛顿力学”作为“科学”是一个给定的事实。可是对我们来说,牛顿力学为什么当然就是科学呢?如果回答说,牛顿力学符合科学之为科学的全部标准,那我们就要问“MUNlCATION的标准”是什么,这通常引向科学哲学;如果回答说,科学就是按照牛顿力学来定义的,那我们就要问“牛顿力学”是怎么来的,这通常引向科学史。是以科学哲学的方式来回答“什么是科学”的问题,还是以科学史的方式来回答,这仍然取决于你发问的背景和动机。近30多年来,有两件事情影响了中国人提出“什么是科学”的问题。第一件事情是反“伪科学”的需要。上世纪80年代,气功、人体特异功能一度十分活跃,包括钱学森这样的著名科学家都为之背书,但后来风向转了,说这些东西是伪科学。就字面意思上讲,所谓伪科学是指本来不是科学而冒充科学者,但问题是如何判断它本来是不是科学,这就提出了科学的标准问题。于是,很长一段时间,国人希望向科学哲学家求助一个权威的标准答案。不幸的是,西方的科学哲学大家并没有就此给出一个权威的答案,相反,每一个科学哲学家的答案都受到同行们无穷无尽的诟病,让人莫衷一是。早先的逻辑经验主义者说,科学之为科学就在于它能够得到经验的证实,可是波普尔(KarlPopper,1902—1994)反驳说,我们的经验都是单称陈述,单称陈述经过归纳并不能确凿可靠地导出全称陈述。我即便看见—万只天鹅是白的,要得出“天鹅皆白”这样的理论也是很有风险的,事实上,的确有黑天鹅存在。于是,波普尔别出心裁地提出证伪理论,认为科学之为科学不在于可证实,而在于可证伪,即它总是包含着可以诉诸经验检验的预测。比如,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光线在经过太阳这样的大引力场时会发生弯曲,因此是可证伪的,而像占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