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1 / 12
(一)基本整理工艺
(stentering)
拉幅整理是利用纤维素、蚕丝、羊毛等纤维在潮湿条件下所具有的可塑性,将织物幅宽逐渐拉阔至规定尺寸并进行烘干,使织物形态得以稳定的工艺过程,故也称定整理。织维辊或聚酰胺塑料辊。织物经过更、软辊组合轧压后,纱线被压扁,表面平滑,光泽增强,手感硬挺,称为平轧光。织物经两只软辊组合轧压后,纱线稍赢平,光泽柔祝,手惑柔软,矿b为软轧光。使用不同钠匠辊组合和压力、温度、穿引方式的变化,可得到不同的光泽。轧光整理是机械处理,其织物光泽效果耐久性差,如果织物先浸轧树脂初缩体并经过预烘拉幅,轧光后可得到较为耐久的光泽。
5 / 23
3.轧纹(embOSSing)
利用纤维的可塑性,以一对刻有一定深度花纹的硬、软、凹、凸的轧辊在一定的温度下轧压织物,使其产生凹凸花纹效果的工艺过程称为轧纹整理,又称轧花整理。染色或印花后的棉或涤/棉混纺织物,在轧纹整理中若浸轧树脂工作液,可形成耐久性的轧纹效果。合成纤维织物染色印花后可直接进行轧纹。以刻有凹纹的铜辊作硬辊,以表面平整的高弹性橡胶辊作软辊轧压织物的工艺,便称拷花。
4.磨绒、磨毛(Sanding)
用砂磨辊(或带)将织物表面磨出一层短而密的绒毛的工艺过程称为磨绒整理,又称磨毛整理。磨毛织物具有厚实、柔软而温暖等特性,可改善织物的服用性能。变形丝或高收缩的涤纶针织物或机(梭)织物磨毛后,能制成一种仿麂皮绒织物。以超细合成纤维为原料的基布,经过浸轧聚氨酯乳液和磨毛,可获得具有仿真效果的人造麂皮。磨毛(或磨绒)整理的作用与起毛(或拉绒)原理类似,都是使织物表面产生绒毛。不同的是,起毛整理一般用金属针布(毛纺还有用刺果的),主要是织物的纬纱起毛,且茸毛疏而长。磨绒整理能使经纬纱向同时产生绒毛,且绒毛短而密。磨绒整理要控制织物强力下降幅度,其质量以绒毛的短密和均匀程度为主要指标。
5.柔软(softening)
纺织品在染整过程中,经各种化学助剂的湿热处理并受到机械张力等作用,往往产生变形,而且能引起僵硬和粗糙的手感。柔软整理是弥补这种缺陷使织物手感柔软的加工过程。柔软整理有机械和化学两种方法,机械法采用捶布等工艺,使纱线或纤维间相互松动,从而获得柔软效果。化学法是用柔软剂的作用来降低纤维间的摩擦系数以获得柔软效果。
5 / 23
不同的柔软剂所适应的纤维及产生的柔软效果和对其他性能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化学方法较为常用,有时也辅以机械法。
6.硬挺(Starching)
织物浸涂浆液并烘干以获得厚实和硬挺效果的工艺过程,是改善织物手感为目的的整理方法。它利用具有一定粘度的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物质制成的浆液,在织物上形成薄膜,从而使织物获得平滑、硬挺、厚实、丰满等手感,并提高其强力和耐磨性,延长使用寿命。由于整理时所用的高分子物质一般称为浆料,故也称上浆整理。硬挺整理的浆液主要用浆料和少量防腐剂配成,也可加入柔软剂、填充剂或荧光增白剂等。根据上浆量的多少,有轻浆和重浆之分。用纤维素锌酸钠浆液浸轧棉织物,再经稀酸处理,使纤维素凝固在织物上,可取得较为耐洗而硬挺的仿麻整理效果。
7.增重(weighting)
增重整理是使用化学方法使丝织物增加重量的工艺过程。在18世纪的欧洲,为了弥补真丝绸在精练后的重量损失,曾采用加重整理方法以维护商业利润和使用价值。增重整理主要有锡加重法和单宁加重法。经锡加重法整理的丝织物占比增加,手感厚实、滑爽,光泽丰润,悬垂性增加,吸湿后的收缩率减少乙处理一次可增重20%,反复处理,增重量可达100%。但经增重整理后的丝织物强度、伸长和耐磨牢度都有所下降,且不利储存,日光曝晒后更易脆损。如整理后经肥皂或合成洗涤剂处理去除附着表面的锡盐,可减轻脆化。单宁加重法因单宁遇铁盐变为黑色而不适宜于白色和浅色丝织物的整理。
11 / 12
8.减重(deweighting)
减重整理是利用涤纶在较高的温度和一定浓度苛性碱溶液中产生的水解作用,使纤维逐步溶蚀,织物重量减轻(失重一般控制在20%~25%),并在表面形成若干凹陷,使纤维表面的反射光呈现漫射,形成柔和的光泽,同时纱线中纤维的间隙增大,从而形成真丝绸风格(外观和手感)的工艺过程,又称减量或碱减量整理。涤纶长丝织物经整理后,光泽柔和,轻盈柔软,悬垂性能大为改善,可制成仿乔其、双绉等仿丝绸产品。涤纶短纤及其混纺纱线与纬长丝交织的织物经整理后,平挺滑爽,也可获得类似效果。
目前,减重整理主要是指减轻涤纶纤维在织物中的重量。实际上,其他纤维织物采用适当的化学晶进行部分溶蚀也属减量整理的范畴。例如涤纶和棉或粘胶混纺织物,用65%以上冷硫酸溶液处理后,使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