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口干渴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什么是口干渴?
口干渴,是指口中津液不足,自觉口中干燥,而欲饮水的感觉。在古典医藉中有“口干”、“口燥”、“嗌干”、“口舌干燥”、“口舌干焦”、“思水”、“欲饮水”、‘‘大渴”、‘顿渴”、“咽燥,夜间为甚。且有失眠,头目眩晕,骨蒸潮热,五心烦热,舌红苔少乏津等阴虚火旺之症。肺燥津亏者宜清肺润燥生津,方选清燥汤或清燥救肺汤;阴虚火旺者宜养阴生津,方选六味地黄汤合增液汤。
总之,见有口渴的病证颇多,以上就其最常见的证候加以论述。临证时应着重注意欲饮与否,饮多饮少,喜温喜凉,并可参合脉证舌苔,仔细分析。辩其在气、在血,阴亏阳盛,是虚、是实以及何脏何腑,分别诊治,不可一概以里热论之。
口干渴诊断标准&口干渴做哪些检查?
常见证候
热炽气分口渴:口渴饮冷。高热汗出、面红目赤,烦躁,或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结,小便黄赤,舌苔黄燥,甚则焦黑起芒刺,脉数或沉实有力。
热入营血口渴:口渴,饮水不多。或不欲饮,午后热甚,烦躁谵语,或斑疹隐隐,舌质红或尖红起刺,脉雾细数。
湿热蕴蒸口渴:口渴,但不欲饮,或饮而不多,胸脘痞闷,纳呆,泛恶干呕,身热心烦,肢体倦怠,大便秘或溏而不爽,小溲黄赤,或见黄疸,舌苔黄腻,脉濡而数。
水饮内停口渴:口舌干燥而不欲饮,饮后不适,或水入则吐,头晕目眩,心下满或悸动,腹满身重,或肢体浮肿,小溲不利,舌淡胖有齿痕,苔滑或腻,脉沉弦而滑。
肺燥津亏口渴:口渴咽干,鼻干唇燥。干咳无痰,心烦胁痛,肌肤干燥,大便干结,舌红苔薄而干,脉弦涩或小数。
阴虚火旺口渴:口干咽燥,夜间尤甚,虚烦失眠。头目眩晕,手足心热,或潮热骨蒸,舌红瘦苔薄,脉沉细而数。
口干渴的治疗用药
【证治方药】
(一)热炽气分
1,临床表现:口渴饮冷,高热汗出,面红目赤,烦躁,或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苔黄燥,甚则焦黑起芒刺,脉数或沉实有力。
2,病因病机;热邪入里,阳明气分大热,热伤阴津而口渴饮冷。
3,治法:清热泻火,保津生液。
4,方剂:白虎汤加人参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生石膏30g(先煎),知母15g,甘草10g,党参15g,麦冬15g。
方义:生石膏、知母、甘草清热泻火,党参、麦冬益气养阴、保津生液。
加减:口渴甚者加生地、花粉、石斛保津生液。
5,变通法:高热,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舌苦黄燥,甚则焦黑起芒刺,脉数或沉实有力,阳明腑实者用大、小承气汤(《伤寒论》)加减,急下存阴。
(二)热入营血
1,临床表现:口渴,饮水不多,或不欲饮,午后热甚,烦躁谵语,或斑疹隐隐。舌质红绛或尖红起刺,脉细数。
2,病因病机:温病热入营血,耗竭阴液,口渴而饮水不多或不欲饮。
3,治法:清营凉血。
4,方剂;清营汤(《温病条辨》)加减。
药物:水牛角30g,生地15g,丹皮10g,连翘15g,银花15g,黄连10g,玄参15g。
方义:水牛角、生地、丹皮清营凉血,连翘、银花、黄连解毒清热,生地、玄参养阴。
加减:斑疹加赤芍、紫草凉血化斑,烦躁谵语加石膏,知母清解阳明。
5,变通法:温病热入营血口渴,重者可用清营汤(《温病条辨》)或犀角地黄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