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地球的圈层结构.ppt

格式:ppt   大小:721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地球的圈层结构.ppt

上传人:tmm958758 2022/3/4 文件大小:7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地球的圈层结构.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地震波
(1)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做地震波。
(2)分类:
传播方向与作用力方向一致的波,叫做纵波(又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地震波
(1)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做地震波。
(2)分类:
传播方向与作用力方向一致的波,叫做纵波(又称P波)
传播方向与作用力方向垂直的波,叫做横波(又称S波)
思考
地震发生后,陆地上的人们与海洋中航行的人们感觉是否一致?
陆地上震中的人们首先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感觉到左右摇晃。 海洋中航行的人们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3)特征:
分类
传播速度
所经物质状态
共同点
地震波
纵波(P波)
横波(S波)
较快
较慢
固体、液体、气体
固体
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性质的变化而变化
(4)意义:
地球内部的结构,无法直接观察 可以借助地震波来探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不连续面
(1)概念:地震波传播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
处在地面以下平均33km处(指大陆部分)
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在地下2900km处,
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2)分类:
33
2900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3、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33
2900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千米)
特征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称为岩石圈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平均17—
—2900—
地壳
地幔
地核
上地幔
下地幔
外核
内核
①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
②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位于地下80-400km),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1、地球外部圈层组成及相互关系
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2、各外部圈层概况
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
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地表水、地下水 大气水、生物水
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大气层的底部、水圈的全部 岩石圈的上部)
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互相渗透、互相影响
变式训练1:地震波测量是人们了解地震的重要手段。图甲为“地震波典型时距曲线(时距曲线表示地震时纵波和横波到达不同地震台站所需的时间)图”。某次地震时,M、N、Q三地震台站测得不同的震中距,并以此为半径作成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如图乙)。读图完成(1)~(3)题。
(1)能穿过地核的地震波是(  )
A.W1 B.W2
C.W1和W2皆可 D.两者皆无法通过
B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地震波的特征和地球内部圈层的特征以及坐标图的理解和判读。第(1)题,由图看出,W2传播速度较快,应为纵波,W1为横波。地核中的外核为液态,横波不能通过,只能是纵波穿过(纵波能经过固态、液态、气态)。
(2)若M台站测得纵波、横波时距差为6分钟,则M台站的震中距最接近(  )
A.3 000km B.3 500km
C.4 000km D.4 500km
D
【解析】第(2)题,时距差为6分钟,对应地震波典型时距曲线图中各震中距对应的时距差可知,最接近4500 km处。
(3)依据M、N、Q三地震台站测得的震中距判断,此次地震震中位于(  )